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客运专线列车要实现3 min追踪间隔,其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往往成为限制追踪间隔时间.通过对列车速度-间隔控制制式的分析,根据列车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形成机理,提出摈弃传统的运用平均速度进行计算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车站模拟检算,提出相应的优化处理措施,并应用设计的流程模型进行了实例验算.  相似文献   

2.
以CTCS 2级列车控制系统采用的目标距离控制模式为基础,分析列车在区间运行、到达车站、车站出发3种不同情况下的追踪运行过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列车追踪间隔及其模式曲线生成,建立模拟运算模型和相应算法.通过模拟计算列车在区间、车站,以及不同的参数下的追踪间隔时间,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列车编组计划组号数量对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的影响,考虑合并使用线路解体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能力利用率计算指标——换算设计驼峰解体能力,以真实地反映编组站改编能力的利用程度和车站作业负荷。根据成都北站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到车站换算设计驼峰解体能力利用率,说明目前成都北站由于组号数量过多,合并车流量大,造成驼峰解体能力基本饱和的实际情况。因此,对编组站能力利用率的考量不能单纯以设计能力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速铁路经过多年发展,列车运营速度达到350 km/h,居世界前列,正在全面推进CR450科技创新工程,研究400 km/h速度等级铁路关键技术。列车速度提升后,其制动距离可能延长,进而影响高速铁路追踪间隔,降低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为研究高速铁路运营速度提升至400 km/h后的列车追踪间隔变化规律,阐述列车运动过程与受力、车载ATP列控设备、列车运动方程式等列车追踪间隔仿真计算原理,采用模拟线路和实际线路仿真计算方法对400 km/h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进行研究,分析400 km/h高速铁路追踪间隔在不同动车组制动距离、不同车站咽喉长度、不同长大下坡道坡度,以及不同类型车站和股道运用方案时的差异,从而提出400 km/h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优化对策,以更好提升我国400 km/h高速铁路运营水平,推动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完成朔黄铁路年运量3.5亿t以上的运输任务,需要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对朔黄铁路重要的技术站肃宁北站进行改建施工。通过对肃宁北站既有站场能力及限制因素的分析,针对车站行车组织存在的问题,按照分阶段施工内容,精心策划行车组织方案,提出列车开行和到发线使用办法,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线路利用率,在圆满完成车站扩能改造施工任务的同时,超额完成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6.
以车站连续3个昼夜的实际作业写实数据为样本,采用序列弱化算子降低原始数据序列的波动性,根据区间估计思想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车站通过能力的区间表示和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并以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是衡量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实现3min追踪间隔,在分析列车不同追踪间隔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列车区间追踪间隔、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等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对速度、闭塞分区长度、线路坡度、咽喉区限速、咽喉区长度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信号系统、线路条件、列车性能,为新线路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最后,在保持线路横纵断面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线路进行优化,通过提升列车性能或改变线路限速的方式,提出高速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实现3min追踪间隔。  相似文献   

8.
神木北站的调车场和牵出线在站场的一侧,双线自动闭塞区段的机车转线和调车作业必须穿行车站咽喉区,对车站接发列车形成干扰,制约咽喉通过能力。为提高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结合神木北站既有设备条件,提出机待线与牵出线的设置改造,以实现必要时的共用,并对改造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作业妨碍是影响车站能力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准确计算分析高速铁路车站作业妨碍程度与能力利用率对调整列车经由、合理设置停站具有重要意义。从站场布置形式、车站间隔时间、作业类型及构成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速铁路车站作业妨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车站作业妨碍可以分为接发列车间的作业妨碍、接发列车与出入库间的作业妨碍2类;结合计算机仿真构建了车站作业妨碍时长判别计算流程;综合考虑高速铁路车站接发车作业过程与理想接发车作业时间,优化提出包含作业妨碍时间的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以上海虹桥站为例,分析了其高速场作业妨碍特征与能力利用率,并从车站作业组织、动车组交路等角度提出优化其能力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单线铁路车站分布优化是单线铁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线路站点数量较多情况下,存在人工调整效率低、调整结果无统一评价标准等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考虑平均列车间隔时间,以保证一定铁路运输质量标准为前提,将沿线衔接客货运站点必须开站和区间能力必须满足运输需求作为紧性约束条件,单线铁路沿线站点分布作为决策变量,构建了以单线铁路线路开站数量最小和通过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的非线性整数多目标模型。针对模型特点,设计基于Pareto概念的NSGA-Ⅱ求解算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所构建的模型科学合理,设计的算法有效;算例运行结果仅需8 s,可显著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运用最小间隔法计算通过能力,对铁路运行图铺画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沙河街北站运量不断增长、作业日渐繁忙、能力日趋紧张的现状,对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提高车站能力的措施和站场设备进行改扩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折角车流在双向系统编组站要重复分解和集结,影响车站作业效率和增加运营成本支出。向塘西站日均有折角车流420辆左右,通过对折角车流的构成分析,结合车站设备条件、车流方向和列车密集到达情况,提出在两改编系统的编组场编组始发列车、采用反向接车办法和减少邻近区段集结过来的往返车流等对策,优化折角车流组织,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从阜阳北站作业现状出发,分析车站通过能力紧张和改编能力饱和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优化运输组织、加强联劳协作,以及对设备进行扩能改造等多项措施,有效加速了机车车辆周转,压缩了中停时指标,提高了车站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研究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均出行需求的增加,车站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之间的差异逐步增大.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涉及车站技术设备的占用情况、技术作业过程和车站行车组织方法的布局与调整,通过对国内外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的研究综合分析,为车站通过能力的准确计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折返站车站作业计划的编制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勘察设计及运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借鉴搭接网络计划思路构建车站作业计划网络,并以列车运行间隔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业计划编制模型。通过基于模型的仿真实例得到折返站最优的作业过程及列车最小追踪间隔,进而通过计算得到车站折返能力,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和运营单位制订运营计划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驼峰连点连调速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连续式间隔制动的功能,探讨减速顶连续式调速系统对间隔调速的适应性,并对秦皇岛南站驼峰改造前后两种调速系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种调速系统的优缺点,提出采用连点连式调速系统,以适合中、小能力驼峰调车作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包头北站为例,分析了影响工业编组站车辆周转和车辆停时指标的主要因素,包括车辆保有量、企业产量、路企交接、联办职能、车站作业组织等,据此提出了加速车辆周转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铁路实施第五次提速调图后,货物列车不均衡到达给唐山北站运输组织工作带来的问题,提出改善车流组织的措施。通过优化车流组织方案和车站作业组织,利用经济杠杆,加大考核力度等,加强各部门的联劳协作,提高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长春北站运输现状,找出影响运输效率尤其是调车作业效率的基本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强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行图编制质量和车站自动化水平,增加车站设备,提高作业人员业务素质等措施,以提高运输效率,更好地发挥编组站的作用,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轨距不同问题对顺利实现互联互通造成的影响愈加显著,套轨技术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套轨铁路道岔布置复杂、信号设备繁琐等特点,分析研究套轨铁路车站咽喉区以单开道岔将两轨距线路依次分场布置、套轨正线贯通的套轨铁路中间站布置形式;提出以加速度为计算要素、基于不同列车种类和作业类型的车站技术标准占用时间查定方法来计算咽喉区通过能力;根据套轨车站各轨距线路分场布置这一基础条件,提出分别计算不同到发场通过能力,最后汇总得到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思路。最终提出调整既有列车运行图降低各类间隔时间、采用标准轨距列车担负部分既有轨距运输任务等方法优化和提高套轨铁路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