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和提升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本文通过对通信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探索并总结提出了通信制造企业提升自主刨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中小企业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制造强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抓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机遇,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基础条件和综合实力。从制造强国建设和国家产业链发展安全来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矿集团)建立了以煤炭为核心产业,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新矿集团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增强企业全面创新能力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企业管理,提高运营水平,提升发展质量,打造以"煤炭、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板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能力强、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言雅娟 《企业导报》2014,(8):100-100
本文运用"钻石模型",从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等方面对当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升与培育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建议,可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制造企业是支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化转型能够充分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政策制度支持和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的发展基础,结合人才储备不足、转型路径不明、创新生态欠缺、政策短板日显的转型挑战,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应当强调多主体联动,即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适应性学习机制;培育数字孪生体工具;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引导,制造企业参与,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政府主导,多主体支持,完善制造企业数字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调研的制造企业为原型,通过抽象构建了一个能力发展演变的系统动态模型,通过对能力解构与仿真研究资源投入与能力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制造能力仍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的基础,而整合能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杠杆解。  相似文献   

8.
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是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和提升品牌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泉州市质监局大力加强计量基础工作,以抓基础打牢根基,以抓基础促进提升,为泉州市创建品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个,国家免检产品139项,福建省名牌产品291个,其中有30家企业获得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认证,55家获得省级测量管理体系认证,29家正在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仅今年新申报中国名牌16家企业,有13家获得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相似文献   

9.
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与大量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相关的物流活动。面向制造生产企业精益化发展要求,生产物流将成为企业制造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制造企业通过围绕生产物流基础功能、业务过程、组织架构、配套能力、现场管理等方面开展物流体系构建,将形成保障全制造过程、满足全业务需求的物流能力,促进其提升发展能力,实现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基础工程。应该科学处理都市圈"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矛盾,坚持推进都市圈中心化提升和网络化发展并重的方针;科学把握"首位度"概念的内涵,警惕被曲解的"首位度"误导都市圈发展;构建运行有效、融合一体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新机制;注意培育都市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选择。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包括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发展要素三大重点领域。为此,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加强顶层设计,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指导;加强宣传培训,提升对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认知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保障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有效性;强化科技创新,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加强资源管理,为培育绿色新动能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提升基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本文通过对通信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探索并总结提出了通信制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盼  杨书房 《河北企业》2023,(6):112-114
在智能制造业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的背景下,“新工匠精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总结“新工匠精神”的内涵,指出“新工匠精神”既包含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坚守,又包含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对“新工匠精神”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智能制造时代培育“新工匠精神”面临着新旧产业格局的转型、代际文化观念的冲突、新老技术特性的整合、智能创新业态的调整等冲突。针对诸多挑战,从“新工匠精神”内涵塑造、制度建设以及源头培育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智能制造时代加快培育“新工匠精神”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是一个国际问题。美国、前苏联、日本和巴西等国家通过区域开发来塑造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对我国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具有如下启示:构建有利于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发育的法律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转变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与援助方式;不断增加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充分激发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构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等。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的差异,各个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既要尊重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一般性,积极借鉴区域自我发展力培育的国际经验,加快培育与提升进程;也要认识到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特殊性,在积极探索新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途径的同时,尽量避免那些在西部特殊环境下容易产生的决策性失误。  相似文献   

15.
搞好信息化工作关键在于规划,文章以建立基于三维模型的武器装备数字化制造系统,提升生产决策、生产管理、产品制造能力为目标,根据业内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军工企业制造系统为背景,在继承目前军工企业生产平台的基础上,集成生产过程人员、流程、技术和资源管理要素,提出数字化制造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推进要点,给军工企业今后数字化制造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员工高诚信、高技能、高效率、高服务水准的高端职业行为养成,是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培育的方向和必然。它不仅需要员工全面提升综合服务素质,而且要靠企业文化的系统化、模式化来浇灌和培育。需要以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特色服务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精细化管理文化、和谐文化为系统导入要素,进行高端职业行为模式养成培塑,为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洪鸣 《活力》2012,(12):49-49
我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制导化、智能化等七个军品业务板块和以民用铜材等为辅的民品产业格局。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开展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生产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为抓手.企业制造成本率、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等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8,(4):190-191
近几年,高校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名校毕业博士纷纷加入各高校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人数迅速扩大,高校科研能力大大提升,但由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缺乏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为此,本文在深入调研高校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解析高校专业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传统外延式发展模式为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内涵式发展策略,具体包括:培育、引进并举,构建教学团队;完善教师评价和培育制度;营造自主学习与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在依江傍海、钟灵毓秀的江苏大地,一大批以创新铸魂、蓬勃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积蓄发展新势能,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默默耕耘,成为江苏在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生力军,在制造强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把脉问诊”精准发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工业强基、科技创新、强链补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在提升生产效率、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技术升级、激发员工士气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9月1日下午,在中国质量(成都)大会“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就相关内容交流意见,碰撞观点。数智赋能迈向优质潘尔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优质制造是将中国产品由良提升至优的制造模式及国家激励措施,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工艺优化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特征体现为: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卓越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