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开创性提出基金风险是引起基金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基金相对其投资组合的风险增加会导致基金折价。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全额风险和分散化之后的风险,基金价格的风险都显著高于净值风险;基金价格中包含的额外风险多为特异性风险;基金折价水平与基金价格相对基金净值的风险显著正相关,即相对风险越高,折价越大,因此,风险是基金折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封闭式基金存在严重的折价交易现象,投资者对其已经失去应有的信心,封闭式基金面临边缘化的尴尬。我国封闭式基金这种普遍的高折价现象是不合乎情理的,但是简单从基金的基本层面因素入手,探询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基金制度层面入手,探询基金折价的真正原因,为解决折价难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的不解之谜,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幅度较国外更加严重。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理论在解释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时存在着缺陷,而本文采用时间跨度更大的最新数据并进行分阶段实证研究,认为当前保险公司占据主体并采取被动投资策略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情绪仍然会对基金折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封闭式基金同开放式基金的区别之一在于二者的交易价格不同,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常出现溢价或折价的交易现象,通常为折价交易,其并非要真实地反映资产净值;而开放式基金的申购价一般是单位资产净值加上一定的手续费,赎回价是单位资产净值减去一定的赎回费,与  相似文献   

5.
理性投机者理论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由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结构的调查分析入手,引入“理性投机者”概念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结论是:在投机气氛浓重、存在市场操纵行为、封闭式基金整体管理水平一般且存在道德风险的市场环境下,理性投机者的有限理性、受整个市场情绪影响的特点,是造成我国目前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7):133-135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而且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投资经验,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文章通过对中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国封闭式基金具有发行高溢价、交易期内波动幅度大且大幅折价、存在规模效应、两两之间相关性强、与小盘股指数高度正相关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林琳 《上海国资》2002,(6):46-48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问题由来已久,有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普遍关注。封闭式基金折价指的是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以低于基金净值的价格交易,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封闭式基金具备的双重定价特性:一方面封闭式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投资工具(在西方国家投资范围更广泛)从中获得投资收益,从而依照基金所持有的现金及各类投资产品的总市场价值形成了基金净值,以获取分红为目的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创立之始投入资金,到基金封闭期满时以净值获得回报;另一方面,为保持基金在封闭期内的流动性,封闭式基金作为一种交易品种上市挂牌交易,封闭式  相似文献   

8.
折价是国内外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普遍现象,并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中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了26只封闭式基金从2006年至2010年之间的数据,在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统计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影响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基金的规模和基金的剩余存续期是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主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关的结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顾丹  刘刚 《特区经济》2005,(11):290-291
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研究者就开始研究,撰文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的原因,其中包括代理成本理论、资产流动陛缺陷理论、资本利得税理论在内的主流经济学派等各种结论;20世纪末行为金融学的噪音交易理论则认为持有封闭式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很容易受到不可预测的变动的影响,当噪音交易者对未来收益持乐观态度时,基金交易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下跌,直至出现低于基金净值。  相似文献   

10.
朱晋 《浙江经济》2005,(9):52-53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种现象中,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销售可谓是最与国际接轨的了。1997年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封闭式基金走过一段不长的规范、发展并且溢价交易的“蜜月期”后,不久即进入折价销售的漫漫长途。2002年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基本停止,而基金折价率却是有增无减。根据2004年7月30日的交易和净值数据,沪深两市54家封闭式基金,最大折价率是基金丰和的35.023%,最低的基金兴业也超过了20%,以市值比例为权重的基金折价率平均值为30.42%,远超过国外的10%左右的水平。2005年1月7日,封闭基金最大折价率又升至38.3353%(基金裕隆)。  相似文献   

11.
薛洁 《特区经济》2011,(1):130-131
私募股权基金是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果,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障碍,本文提出应从法律法规、退出机制、监管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光杰  陈传胜 《特区经济》2008,(11):208-209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社会保障基金则是这一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纳入的是行政化的轨道,衍生了各种非规范化的现象,面临着困境,应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基金筹集体制。  相似文献   

13.
毕雪东 《特区经济》2008,(9):112-113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问题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顽疾。本文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经验数据出发,探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主要形式和产生原因,并提供了相关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对上市公司占款现象的根除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及货币政策的全球化趋势也日渐明显,利率和汇率之间国际和国内联动效应非常明显。结合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剖析我国利率和汇率联动的约束因素,指出我国利率与汇率联动机制的路径选择,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军 《特区经济》2006,211(8):90-9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基金份额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基金资产与基金管理公司自有资产规模上的巨大差异,基金管理公司应该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治理目标,而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基金管理公司从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两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从内部应该以强化独立董事或独立监事的监督作用的治理结构监督为主,从外部应该以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和完善法律监督两种手段相结合,如建立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机构,适时推出公司型基金,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评级,鼓励基金管理公司上市,促进高管和基金经理的市场化监督,加强道德建设和信息披露,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监督等。  相似文献   

16.
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一敏 《特区经济》2007,219(4):109-110
本文就金融期货和卖空机制的缺位及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这三个制度因素对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组织管理和资金运用,及其引发的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与对冲基金的差距进行了探讨。但是,本文认为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将要实行的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与我国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都将使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最终演化为对冲基金。  相似文献   

17.
匡小明 《特区经济》2007,225(10):165-166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特别是重大的经济利益关系,已经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经济利益关系矛盾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8.
周婷  时广静 《特区经济》2008,(4):100-101
本文以2004年底前成立的2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47只我国契约型开放式基金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契约型开放式基金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为基金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淑莲  王聪 《南方经济》2015,33(4):1-11
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基金,基金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涉国有企业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基于全国31个省级政府国有企业基金透明度调查评估的结果显示,虽然国有企业基金透明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公开程度仍然很低。那些详细、具体的国有企业基金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基本没有公开,从而,导致庞大的国有企业基金游离于公众及其代表的监督和控制之外。本文认为,全面、详细地公开国有企业基金信息,不仅是国有企业基金安全、有效运营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为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基金信息公开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确定了国有企业基金信息公开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