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勋 《新金融》2013,(9):50-54
余额宝无缝对接天弘基金的增利宝,得到支付宝客户的极大认可,在不足一个月内募集的规模超百亿,引起市场金融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余额宝的推出进一步加快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重构步伐,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尤其显著。本文介绍了余额宝业务及其创新点,分析了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地位、银行活期存款、超短期理财产品和基金代销业务四个方面造成的影响,探讨了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在重视互联网"长尾效应"、挖掘互联网渠道的潜力和制定大数据经营战略方面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两者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流动性方面余额宝强于商业银行一般的理财产品;在规模性方面也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风险、合法性和收益性方面银行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存在短期影响,而长期影响还有待观望。  相似文献   

3.
余额宝推出以来,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吸收8000多万用户,资金积量5000亿元左右,创造了货币基金的奇迹,同时也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介绍了余额宝运营模式,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从分流银行存款、推动利率市场化、发挥鲶鱼效应、倒逼银行创新变革等方面探讨了余额宝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格局,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余额宝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余额宝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余额宝模式发展的因素,余额宝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存款脱媒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格局,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余额宝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余额宝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余额宝模式发展的因素,余额宝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存款脱媒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余额宝自2013年6月13日问世以来,用户量与资金规模迅速增长。阿里巴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余额宝成立至今已有超过8100万用户,而规模早已达到5000亿元。余额宝与银行形成了直面的资金竞争,尽管余额宝吸收的资金远不及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但是余额宝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给商业银行的存款、理财等业务带来一定的冲击。余额宝的强势竞争,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由阿里巴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存款类业务"余额宝"于2013年6月中旬问世。在短短一个月内,其募集资金规模就已突破百亿元,并且每天以亿元的规模在增长。在半年时间里,余额宝迅速获得大批用户的信赖,拥有将近两千亿的资金。余额宝的推出加快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它所代表的货币基金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首个销售千亿的理财产品。本文介绍了余额宝存在的优势,分析了余额宝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余额宝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对接货币基金的余额宝成立以来显示出吸储的巨大威力,给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批商业银行也推出宝宝产品与之抗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工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十多家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宝产品,其中各有特色,有些对接信用卡还款,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取现,是打理闲散资金的好帮手。本文盘点了截至2014年7月来自14家银行的16款银行系宝产品,虽然多家银行的宝产品十分接近余额宝,但其形式和特点仍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剖析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类产品收益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的主要原因,从投资属性、跨界集成、规模效应、宽松监管、分工协作等角度论证了余额宝高收益的内在机理,认为余额宝的高收益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陈向阳  梁颖欣 《征信》2016,(7):4-10
选取2013年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余额宝与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说明余额宝发展与商业银行盈利是负相关的.余额宝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却被动提高.分析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创新与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俞晨 《时代金融》2014,(12):206+208
余额宝在近期成为金融业热议的话题,本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成本低廉,服务优质,用户量庞大,资金风险低,规避监管风险的优势。并将之与传统货币基金及商业银行相比较,认为余额宝会影响到二者的发展,更可能倒逼银行改革。最后提出余额宝应该坚持做平台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分析了余额宝通过提高大学生对余额宝兴趣,开启大学生理财智慧,进而产生“路径依赖”,成为忠实客户,抢走了本应属于银行的潜在客户,进而对银行产生影响.本文提出银行要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加大信息技术与银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尽快推出类似产品应对余额宝的冲击,挽回这部分潜力客户.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在各家银行"钱荒"时,余额宝出现了,并且在一周内规模就超过200亿元。本文分别就银行和余额宝的比较优势展开讨论。因具有操作简便,高收益率等优势,余额宝对战银行取得初捷。但是银行业在信用、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余额宝无法取代和短期拥有的比较优势,只要银行重视客户价值,与基金合作,转变"银行为中心"的观念,定能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14.
徐德华 《时代金融》2014,(6X):76-77
2013年在各家银行"钱荒"时,余额宝出现了,并且在一周内规模就超过200亿元。本文分别就银行和余额宝的比较优势展开讨论。因具有操作简便,高收益率等优势,余额宝对战银行取得初捷。但是银行业在信用、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余额宝无法取代和短期拥有的比较优势,只要银行重视客户价值,与基金合作,转变"银行为中心"的观念,定能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以来,随着“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热潮的下降,国内的民生、兴业、平安、上海等多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直销银行服务,引起了全社会和整个金融业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内的一种新生事物,研究国际直销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商业银行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手机银行等新的电子支付业务不断推出,进入2014年,阿里巴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之一。商业银行及部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诸多电子支付金融业务,扩展了公众使用金融支付交易的时间和地域界限,具有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全新运作特点,使得银行在电子支付业务中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也呈现出与传统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就电子支付业务中涉及到银行民事责任的相关事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如今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给国内居民创造的财产性收入超过4500亿元,成为国内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力量,转变了银行单一的收益结构格局,推动了我国银行金融的创新.目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均不到十分之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理财产品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对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渗透,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以余额宝为例,凭借其高收益性、高流动性、低门槛的优势迅速受到大家的热捧,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分流了部分银行存款,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14,(12)
正2013年,余额宝的成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直销银行,希望借助直销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同时也希望借助直销银行突破地域限制,克服实体网点不足的劣势,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直销银行更多的只是原有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和集中,恐怕短期内难以发挥直销银行应有的特点和优势。而从长期来看,线上线下协调和多渠道融合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余额宝类产品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对美国Paypal货币市场基金经验教训的借鉴,提出了余额宝类产品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的分析表明。第一,将余额宝纳入存款准备金管理只能部分达到预期效果;第二。余额宝面临着严重的期限错配,需重点防范流动性风险。余额宝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机构自我革新。因此监管重点应以引导为主,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其鲶鱼效应来倒遇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金融业务线上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选取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为切入点,从推出背景、业务流程分析出发,深入探索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通过切实提升客户活期存款价值,深挖互联网渠道潜力并采取价值营销模式以及打造银行系电商核心竞争力,实施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等措施来应对余额宝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