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选择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收集整理了其2004~2013年间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DEA模型来测算其全要素生产率,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科学精确的数学分解,得到反映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原因的两个重要指数:技术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通过对DEA输出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2004~2013年间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技术效率略有上涨;(2)16家商业银行中建设、工商、农业和光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回落趋势较为明显,南京和宁波银行的上升趋势较为显著;(3)10年间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明显的转折:2005~2006年处于降低阶段,2007~2008年处于平稳阶段,2009~2011年处于增长阶段,2012~2013年处于下降阶段,其中2011年增长最为明显,而2012年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结合中介效应方法,实证考察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保持不断上升趋势,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但在西部地区未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环境污染、消费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临洮县2015至2019年的有关数据,运用普惠金融指数(IFI)测度了临洮县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临洮县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从2015年到2019年间不断提升,但整体仍处于中等发展阶段。之后分析指出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服务产品创新不足、金融供给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从加强金融创新、改善支付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强金融知识教育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武器,探求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寻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区域视角,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利用2000~2015年间全国30个行政区划(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并探讨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整体上省际间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趋同,高等教育水平、外资开放度、规模经济、贸易交流度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高。由此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度挖掘对外开放潜力,支持创新型经济基础建设以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两者相应的指标体系,测算了天津2000-2015年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天津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05年出现拐点,目前已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两者的协调演化过程经历了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协调度波动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发展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贡献值呈波动调整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推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不能单纯地依靠金融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找到一条适合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路径和方式,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使用产业多样性指数和就业人数多样性指数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概括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产业结构正逐步朝着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文章还运用R/S分析法拟合了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化的计量模型,对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就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讨论,运用Moran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出发,实证分析2008-2015年间广东21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地域间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贡献率有所区别,其中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根据近邻效应及细分行业影响程度的差异化,提出关注经济要素的空间联动效应;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等建议,以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及整体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IPAT模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PAT模型框架及岭回归技术,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1)北京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不是倒U型的,两者之间近似为线性负相关关系;(2)北京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向效应明显超过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效应;(3)在人口因素中,城镇人口的相对增加是生态环境压力减轻的重要原因;(4)在经济结构因素中,工业中"两高一资"行业是导致环境压力增大的最直接根源,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单纯发展第三产业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05~2016年我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系 统广义距估计(SYS-GMM)对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 论:整体上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且政策制度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产 业升级效应具有调节效应;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最大,西部地区 最小。此外,文章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呈“倒U”型关系。基于结论提出 如下建议:实施区域差别化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完善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普惠金 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采用2015-2017年县区经济发展和企业获取的政府采购订单规模数据,对政府采购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异地政府采购对经济发展分别表现出"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在整体上呈现出"抑制"效果;探究内在机理,本地政府采购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转型效应"下的短期经济发展减速;异地政府采购则通过促进地区优势产业发展,表现出"协同效应"下的保增长作用;整体上政府采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以"转型效应"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整体和本地政府采购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此外,政府采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中体现出来,并以自行采购作为主要实施手段.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经济发展价值目标抉择,需有效协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优化政府采购规则,以平衡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调结构与稳增长、促公平的协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40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间的微观数据,将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引入到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中,实证检验了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重会显著增加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会显著分散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重会显著降低银行的杠杆风险,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会显著增加银行的杠杆风险;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整体风险没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可能是来自于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整体风险分解指标的正负效应的相互抵消。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环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低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在其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并且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地区内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在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但这主要来自于地区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地区富裕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金融决策生态系统是指在金融决策活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决策活动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沟通网、符号系统、金融构架等基本生态环境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决策生态核、决策内生态和决策外生态三个关系圈层。处于第二圈层的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作为中枢传递层,在整体系统中处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键位置。要促进金融决策生态系统中各关系圈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真正达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共振优化效应、民意博弈优化效应、群协同优化效应、流程再造优化效应等,实现内生态系统中种群要素、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有机契合和优化效应。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天数增加,分析长时间尺度的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用灰色聚类模型来评价北京市2000~2015年的空气质量综合水平。结果表明,2000~2007年空气质量为III级,2008年以后均为II级,空气质量总体上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金融集聚相关理论,运用区位熵原理构造了天津市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集聚程度指标,采用2000~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对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天津金融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溢出效应显著;银行业集聚对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溢出效应显著;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对天津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但促进了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知,天津金融集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集中表现为银行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引导调整;非银行类金融业集聚整体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不足;天津金融产业本身存在结构失调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从产业结构上看,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总体处于数量型调整阶段,产业素质提高明显滞后,三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决定江苏沿海地区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关键力量,其中第二产业是目前江苏沿海地区提升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0—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度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基于Tobit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差距;在传导路径上,绿色金融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转型效应两条路径提升生态福利绩效;考虑空间因素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但在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尚不显著。为提升我国生态福利绩效,从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扩散效应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发现,第三产业份额的估计参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是存在的。同时,这种效应对于处于不同分位数上的地区有较大差异:第三产业份额适中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效应最为明显;第三产业份额相对过高或过低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较弱,估计参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果,显著、稳健为"倒U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龚佳鸿 《金融与市场》2023,(12):44-56+68
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静态、动态和区域三个视角检验绿色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理,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讨论了三者融合发展的时序变化和演变特征,并通过Moran指数和LISA聚集图揭示了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特征和动态演变格局。研究结论发现:首先,三者间存在较强的双向因果关系,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南北区域异质性,长期内将形成“以绿色金融发展为基石,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效益”的良性循环。其次,三者协调融合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整体已步入协调阶段,且耦合协调度等级较高的省级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最后,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正向的整体空间关联效应,“高-高”集聚范围在扩大,呈现“环渤海南下,覆东南沿海,向内地扩展”的演变格局。为形成三者间协同联动的发展模式,提出应聚焦创新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发挥部分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