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孔子》开拍之际,本人就为电视剧导演胡玫捏一把汗,担心《孔子》被拍成胶片版的电视剧。有媒体朋友通知看片,我第一时间看了,之后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不似电影,这是《孔子》最大的硬伤。  相似文献   

2.
庄严  王允 《中国外资》2014,(6):276-276
电影是传播不同文化的媒体,中西方在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遣成了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交流中的冲突。《喜宴》作为华裔导演的李安的代表作之一,是研究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极佳范本。分析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施炜 《金卡工程》2009,13(12):297-297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历史文学巨著,本文从文学角度对它进步思想之表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书中所描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均表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和对广大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歌颂,这种思想上升到审美角度,则体现了司马迁"爱奇"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4.
黄伟 《时代金融》2012,(35):178-179
本文通过对电影《失恋33天》SoLoMo营销模式的案例介绍,阐述了在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电影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下电影营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影片《门口的野蛮人》在经济管理专业《公司治理》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讨了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电影的方法。电影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营造良好“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书本上得不到”的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6.
李嘉浩 《金卡工程》2010,14(1):61-62
行政命令作为行政行为的一种,被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所应用。由此,可以看出,命令已经逐渐成为法律之外的一大法源,它在其中起到了对法律补充的规范作用。行政处分必须是行政机关的单方行为,借此特征与行政契约相区隔。称单方行为,主要是强调其行为的高权性与官方性,即行政机关作成行政处分时,不受相对人意思之拘束,得依职权,自作决定之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监管要求和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现状,结合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潜在贷款风险,探讨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书通过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德、法四国央行行长的人生传奇,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繁荣兴旺的西方经济如何一步步坠入经济大萧条的故事,用人物传记的手法,刻画出世界金融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9.
“恶债”理论角度的分析表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负责任的主权借贷行为原则》(下称“原则”)的创举在于从程序角度规定贷款人在主权贷款中的尽职调查、主权债务重组责任,并对“恶债”的界定和“恶债”理论的适用有所发展.“原则”具有一定的国内法基础,可能会成为主权债务国履行偿债义务的抗辩理由和贷款人竞争的手段.作为新兴债权大国,我国有必要拓宽“原则”的关注视角,主张规范主权债券发行市场并在主权债务合同、对外发展援助机制和多边层面作出相应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
李兆吉 《金卡工程》2009,13(12):174-174
经济法在中国兴起是改革开放对经济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学界,对于经济法法律部门的独立性已经得到肯定。本文基于对周大伟先生的《经济法:一道困扰中国法学界的难题》一文的理性批判,进一步阐述经济法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1.
高晓露 《财政监督》2012,(17):73-75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至今已经历了初始、形成以及逐步完善三个发展阶段。基于《环境保护法》第7条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在组织结构、职权结构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大部制改革以及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根源于《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规定。为此,应修改《环境保护法》第7条,将环保部门的职能由统管改为综合协调,同时合理设置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完善环境管理权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平原歌者》认定唯有将爱进行到底乃灵魂救赎的出口,啸咏生命原音,抒唱理想妙境,具备了对当下散文诗创作的某种启示意义,即从创作惯性下手,毫不留情地斩断既往达成的经验依赖与路径资本,果断地向簇新之境进发;向业已诞生的审美风尚与现代精神靠拢,努力让文本产生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意识;让诗意从语言起步,在意境中立体,在意味中饱满,在全篇中弥漫.也由此,王猛仁将散文诗创作推向了一种新的表达范式.  相似文献   

13.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求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核心,是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当代社会父母亲情关系却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关系,孝道精神意义面临着瓦解与失落的尴尬境地。在现当代孝道滑坡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际,本文以论语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作为突破口,对孔子的孝道观念进行重新解读,反对后人对孔子的孝道观念做社会价值意义上的理解,指出血缘亲情是孝道的基础,提出用情感唤起孝道必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