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为助力墨西哥坎昆峰会,为世界经济的全面绿色发展启动智库的杠杆力量,为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等相关能源环境方面的合作提供对策和建议,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将于2010年11月19日在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球绿色智库峰会暨全球绿色财富影响力100强揭晓盛典”。峰会以“撬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智库杠杆、影响世界未来经济的财富洗礼”为主题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环境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指导。绿色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更是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态,已成为深化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对绿色经济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分析,阐述了绿色理念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问题审视中,从国家战略层面、金融财政层面、国际合作层面和法制保障层面,具体论述了绿色理念下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梁娟 《商业时代》2012,(33):144-145
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绿色经济从此成为当前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新的趋势和潮流。山东经济"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规模巨大的压力下,山东省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精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层面应注重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立法、推动政策支撑,山东省未来应重点在政策层面构建绿色投资体制,鼓励进行绿色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第二,企业在拓展绿色经济市场中要抢占制高点;第三,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通过研究绿色经济的定义及内容,分析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紧迫性,说明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及发展绿色经济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与生态效益、继承传统生产方法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方法等三个关系。同时还要转变观念和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绿色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5.
“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将于2010年5月7—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和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局的领导到会,阐述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孟子敏 《商业研究》2002,(19):69-7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经济” 将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研究绿色经济的定义、内容,分析绿色经济提出的动因和机制,说明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然后在分析制约绿色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刘志雄 《商业研究》2011,(10):146-150
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绿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绿色投资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作用较小。通过考察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发现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思路是提倡节能减排,使用低耗能技术和商品以及加大新能源开发和使用力度。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大绿色投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上的一大进步就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现今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已普遍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世界物质大国,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地毯经济不仅仅是中国国家的建设的选择,也是当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更是中国自强繁荣的选择.在中国现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以及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同时,中国又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将中国建设成为绿色国家爱.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为此,应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全体国民都走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理论来源、价值目标、评价指标、演化历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其侧重点又有着细微差别。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起点,绿色发展包含着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促进绿色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标。清晰梳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核心问题.绿色经济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规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11.
随着自然资源供应压力日益加大和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无疑已不可持续.“技术、金融和能力建设是绿色增长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清洁技术与市场及金融进行对接,并保障这些合作在所有国家之间进行”.2014年8月23日,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激励所有与会者通过经济转型和全球合作来实现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2.
建设绿色环境 发展绿色产业 振兴县域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生态经济的世纪。浙江省安吉县 ,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一个迅猛崛起的对外开放县 ,是我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它坚持“生态立县———生态绿济强县”的发展路子 ,凭借区位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 ,积极建设绿色环境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步入了浙江省小康行列 ,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内乃至全国有名的生态经济强县。  相似文献   

13.
构筑21世纪绿色经济新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开展绿色营销、发展绿色产品和构筑绿色经济新体系十分必要.创造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环境;培育“绿色观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绿色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构筑绿色市场体系;发展绿色生产;建立绿色信息服务咨询系统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外向型绿色经济是构筑21世纪绿色经济新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绿色经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子敏 《商业研究》2002,(10):69-7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研究绿色经济的定义、内容,分析绿色经济提出的动因和机制,说明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然后在分析制约绿色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杰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19-19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近来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是转型期的中国在财政体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阻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对保定绿色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构建系统和选择指标的一系列步骤,结合数据的可用性,最终从四个方面构建了保定市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并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保定市有关数据的处理实现了对保定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秋雯  刘帅 《北方经贸》2021,(3):138-140
绿色发展成为海西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要求。现在综述绿色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海西州绿色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健全绿色农业质量保障体系;补齐绿色工业自主创新短板;增强生态服务业综合带动作用等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海西州绿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绿色经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西方国家首先应用的新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是解决当前的资源、环境危机。中国也对绿色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但由于绿色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资金与技术支持、政府市场调控等多种矛盾,存在推广困境。只有通过分担成本、完善监管等方式才能实现绿色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国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绿色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低碳经济的大背景,然后阐述国内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存在差距,最后给出中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金融,即绿色金融能够激发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绿色金融能够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绿色金融能够促进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绿色金融系统性风险、绿色金融的服务效率较低、绿色金融开放程度不高、绿色金融还不能促进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应从化解绿色金融风险、提高绿色金融的服务效率、拓宽绿色金融开放程度、利用绿色金融促进环境保护意识提升、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