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强化运用金融对策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对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了国外鼓励节能减排所采取的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从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出发,提出我国鼓励和促进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影响我国出口.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未来通胀形势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避免“滞胀”危机。笔者认为.在财税政策上应更多地发挥减税对“保增长、控通胀”的作用。同时加大财政对改善民生、农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向更深领域蔓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部分经济体债务负担沉重,西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再次抬头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加快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对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大规模启动国内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在深入分析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围绕2001年的经济形势,阐述日本近年来的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5.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动荡,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本文对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各国及全球经济运行的方式和特征。围绕金融资源的占有与控制以主由此展开的金融竞争,对于一国经济实力,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已日显迫切,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的新特点,在对金融资源认定的前下,提出金融竞争的概念,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问题及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必须进一步重视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培育适宜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制度,7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西方金融机构普遍向全能型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相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差异形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制度制约;同时,当代国际金融创新的趋势是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和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并存,而我国却存在相反的情形,即金融管制严和金融监管不足并存,过严的金融管制制约了金融创新"量"的扩张(金融品种的增加),金融监管不力则影响了金融创新"质"的提高,金融创新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会出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经济资本生成与配置功能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部资本生成和配置机制建设为核心,围绕在西部建设具有独立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提高西部投资收益水平,通过差别金融政策促进西部金融系统资金融通等问题,探讨西部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西部经济更快增长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国际金融化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业竞争作用下,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我国金融业目前仍处于分业经济阶段,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形势,信息化,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的经济一放必然使我国金融业经济走上混业发展的道路,然而,我国混业经营的选择要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越来越殊,这将最终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尽快缩小西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巳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转移支付历来是各国在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方面有效的政策之一,在我国当前开发西部的形势下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工具。本在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后,针对我国目前转移支付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开发西部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2012年中国实施的主要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执行效果,并针对金融政策执行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展望,对2013年中国金融政策提出建议。分析结论表明:2012年金融政策的总体执行效果不错。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物价水平得到了较好控制。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国际收支渐趋平衡。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良好,股票市场欠佳。保险业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房价增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房供给以及与此配套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2013年中国应该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2.
金融风暴使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辽宁中小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为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借鉴瑞典、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扶持中小企业的成功做法,提出完善辽宁中小企业政策与服务体系应注重政策效果评估;将中小企业扶持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制定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政策;增设中小企业行业经营环境危机预警服务;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新会计准则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它的颁布实施,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第3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相对乐观与美国经济相对悲观的不对称中艰难调整,市场价格趋势更多受美国货币政策预期和美国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不仅呈现出各个市场之间的连接趋于正相关,并且导致一些相关价格指标的同步趋势。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未来政策效果看,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将会继续随经济变化而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经济环境的脆弱复杂局面,将会导致国际金融价格波动加大;主要金融产品与资源商品指标的不可预期与不可预见将不仅加大投资风险,也将进一步刺激投机利润回报的欲望与运作。因此,从短期经济与政策态势以及从长期经济与金融战略角度看,国际金融市场应加强风险防范并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5.
突破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辅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尺度的会计核算,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以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适应了经济金融的证券化趋势,突现了企业财务状况的理性与真实;力挺了金融监管预察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财政政策实行四年来,已取得显效果,它促进了经济增长,抑制了经济衰退,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上升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财政风险加大。针对我国经济现状及对未来的预测,积极财政政策还会走多远,它何时淡出,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金融系统固有的亲周期性,在自我实现机制和加速机制下,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失衡:金融失衡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释放。次贷危机就是金融系统过度亲周期性失衡的结果,并凸显出以美国为核心的“虚拟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奉行“规则优于相机抉择”和以显性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率为最终目标,以利率操作规则为特征的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对金融风险、金融失衡的积累表现的是无奈。因此面对这一挑战,需要革新现行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不断加强,促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互相影响程度不断加强.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产证券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金融对于经济的渗透程度和影响程度加大.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相应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也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在这样的不同周期阶段的政策选择对于平滑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作者试图探讨政府在泡沫形成期和泡沫破灭期的理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持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连续召开三次G20经济金融峰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广泛共识。G20峰会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还搭建了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革完善了国际金融体系,开启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面临的焦点问题依然是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一方面,美国出于内部金融战略的运用和顺应国际环境的需要,关元兑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并非直线单边贬值而是有升有贬;另一方面,人民币单边升值以及升值加速使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更为严重,如股市反转下跌、通货膨胀高涨。因此,中国货币管理当局需要观察美国货币政策进行政策应对,如完善和规范自身金融、长远应对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从实质上进行金融战略性改革、打消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