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普及程度、网络信息资源和数字经济环境与效果四个维度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9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绿色TFP的提升,从而从绿色生产率的视角验证了数字经济完全可以成为支撑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绿色TFP提升的新力量,这一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渠道来促进绿色TFP的提升;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绿色TFP具有更为明显的积极影响。这一研究不仅为评估数字经济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依托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希望利用数字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然而,数字技术要充分释放其活力,推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与使用数字技术的劳动力资源良性互动。鉴于此,从理论上构建了数字技术与劳动力通过互补机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采用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及西藏)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进行计量模型的检验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存在互补效应,这种互补效应有利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技术与中、低技能劳动力尚未表现出促进生产率提升的互补效应;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效应还存在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提高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出台劳动力配置政策、合理配置数字技术相关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和A股314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当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新企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影响更大;这一影响结果在东部地区和数字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这为发挥数字经济的微观激励效应进而促进宏观经济“提质增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0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BM-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尤其在南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显著;(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间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存在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条传导路径,但绿色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而且这两条传导路径在南方和北方地区城市、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城市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助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整理不同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指标,发现不同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差异。用LP法测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协调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有效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存在不平衡情况,其中东北地区更需要政府加大对数字产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东部沿海地区数字产业化产出水平明显优于内陆地区。第二,资本密集型企业更有潜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三,通过增加数字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口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能力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14—2017年省级样本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能力,研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之后依然成立;(2)数字化能力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中介作用,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数字化能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数字化能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3)数字化人才数量越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9.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线性规划,建立重点行业间的资本要素优化模型,通过估算各重点行业的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及其产出弹性,得到各行业优化后的资本配置量和总产出,最后运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测算各行业资本配置优化前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重点行业间资本投入过度与资本投入不足现象并存,其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资本要素投入过度,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建筑业资本投入不足;矫正各行业资本要素配置扭曲后行业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增大;矫正资本要素配置扭曲可以通过提高剩余混合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最终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结构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为了实证检验企业异质性条件下人力资本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与促进,文章以我国199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模型的构建,将人力资本分为四个类别,考查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类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四个维度的人力资本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效应的是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制约效应的是制度人力资本积累。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3—2020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全赋能效应模型,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这种效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条路径实现,其中,通过技术进步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作用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合理化、高级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较大,而赋能技术效率的效应相对较小;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发挥数字经济对技术进步赋能作用,使得数字经济深度赋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为明显;数字经济对南方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为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  相似文献   

13.
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空间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我国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考察城市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可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有助于其他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较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原、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营造绿色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跨区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04-2016年沪深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产业政策、金字塔控股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若上市企业受到产业政策支持,则实际控制人与该企业之间的金字塔控股结构会变得更为简单,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较为复杂的金字塔控股结构才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相关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估计法测算资本市场扭曲,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规模和技术视角切入,实证分析了资本市场扭曲对城市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扭曲增加对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反事实分析结果显示,当消除资本市场扭曲后,从全国层面看,规模效率平均下降0.54%,技术效率平均上升4.25%,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上升1.54%。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把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耗、时间等变量纳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变量以及区域虚拟变量作为生产无效率函数的解释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会扩大技术无效率项并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却引至了更多的碳排放,符合杰文斯悖论;减排技术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  相似文献   

18.
19.
李颖  肖丽芳  朱治双 《财会月刊》2023,(15):118-123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准自然实验,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增加企业实质性减排行为、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和市场化水平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减少非理性的多元化扩张行为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连锁股东所施加的调节效应及三者间关系的异质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经营会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体现为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连锁股东能够发挥监督效应与信息效应,从而缓解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多元化经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全要素生产率分位点的提高,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越发显著,连锁股东的监督效应和信息效应也更为凸显。此外,当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明显影响;反之,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及连锁股东的调节效应显著。本研究为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多元化经营折损理论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也为全面认识连锁股东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