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中国,法系车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在富康、东风标致307的辉煌之后,法系车似乎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在全球车坛享有盛誉的法系车到底怎么了?很多人把法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没落归罪于傲慢,当德国、日本、韩国都在为中国市场做出改变的时候,法国人依然我行我素;有的人甚至说他们只为一种人造车,那就是法国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2.
Fred 《市场周刊》2012,(2):60-61
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的春节除夕并不是他们的传统意义上的节日.西方人也没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俗。但是在德国.每年除夕.德国人也有自己的传统“节目”。那一天的夜晚.有一半德国人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Dinner for One》(一个人的晚餐),这是部1963年出品的英语喜剧小品,但直到今天依旧广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学术)》2013,(3):36-38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区总经理韦国强对于德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模式,韦国强表示,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德累斯登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为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贷款,投资理财和资金划汇服务。德国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尤其成功。在跨国营运中他们遵从"跟随客户"的原则,重点支持投资海外的德国企业。同样他们也帮助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重要金融活动中心他们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与金融机构客户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约530万人;2007年,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约567万人;2008年,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约599万人;2009年,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约629万人。今天,中国大学校园里的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这个市场相当于1/4个德国,1/3个英国的容量。除去学杂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那么2000万大学生,就意味着有每年超过800亿元的市场。但在很多人眼里,这800亿的蛋糕却实在难成为一门好生意,太多的禁忌似乎总让人觉得无处"下口"。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专做高校事件营销的东森校园公司CEO温质铭与王敬一起探讨大学校园里的生意经。  相似文献   

5.
因为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德国精工世界闻名。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德国政府援助中国一贫困乡村,几个德国人为村里的小学做了一批桌椅。村民看到德国人认真地测量、打磨木材十分不理解,在他们心里,做桌椅是很简单的事,随便一  相似文献   

6.
《国际市场》2004,(4):51-51
随着中国公司进人德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也开始来汉堡求学。目前,总共有500名中国学生在汉堡的大学登记注册,其中约有200名在汉堡哈勃理工大学(TUHH)深造。是什么使TUHH大学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除常见的德国课程外,该大学还开设有工程科学国际硕士学位课程。大学一共开设有10个不同领域的硕士课程。从生物科技到机械电子或工程。这些课程需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7.
根据GL(德国劳氏船级社)预测,虽然在他们一家船级社就有11艘新造7100TEU-7500TEU集装箱船和63艘8000TEU以上集装箱船人级,但综观全球贸易特别是中国贸易所呈现的繁荣景象,世界上一些名航运公司认为,今后航运市场上仍将需求更多大型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3,(6):96-97
近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市场学教授卡特琳·塔尔克组织进行了一项主题为“中国品牌在德国”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的德国人会购买中国的品牌产品,以联想、华为、海尔等为代表的若干中国品牌已在德国人心目中树立起高质量和积极创新的形象。调查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品牌在德国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胡俊翔 《浙商》2020,(7):56-57
严谨,这是德国人给全世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德国浙商让人同样有此感受. 这种严谨到底是好是坏?德国浙江总商会会长郑旭涵认为有好也有坏,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和德国人交往,在德国生活,需要适应他们的性格和文化,尤其是来德国投资和创业.  相似文献   

10.
胡俊翔 《浙商》2020,(7):49-50
无所谓向往或是懂憬,年轻的时候,他们就来到了德国. 来得早的或来得晚的,都走过了一条差不多的发展道路.多数人在餐馆打工,然后开一家餐馆、安一个家、立一份事业,勾连着祖国的人脉,拓展着德国的人情,尔后,思考着将事业做得更好. 来得更早的,他们的孩子慢慢成为德国的主流人群,走入大公司、进入管理层,当律师、当医生,或是从事其他在德国人眼里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也是很多去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选择.在一个高度发达、成熟的社会里,他们成为了德国人庞杂而又严谨、规则社会里的满天星.  相似文献   

11.
时尚杂志为大学生受众提供时尚检测、传播时尚资讯、满足其信息需求;提供时尚消费指导,满足其实用需求。同时,也让大学生获得身份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满足一部分人的虚荣心或求异心理。大学生能从时尚杂志中了解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近况。而作为宣传中国时尚产业平台之一的时尚杂志,应在国际时尚潮流和中国元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大力宣传中国时尚产业,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情况,纠正自身的时尚观念和消费心理,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处理好金融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我总觉得我们金融业这几年对外开放的速度比较快;比较重视,但是对内开放还不够。2004年我到美国去,在美联储问了一下,你们美国有多少家银行?他们说独立的法人机构有4万家。1999年到德国去问,他们有400家。也就是说德国8000万人,400家银行;美国3亿人口,4万家银行。中国13亿人口,有多少家银  相似文献   

13.
2010回眸     
在广州亚运会女排决赛中,实现惊天逆转的是被称道的女排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尽管有些悲壮,但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从2010年12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此前不久,一些德国人以向来的傲慢在双方总理会谈中发难时,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如今的中国有足够的自信!  相似文献   

14.
薛旭 《广告导报》2004,(7):146-146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许多全球性大品牌正在进行中国媒介战略的重新调整和整合,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突然增加了不少。据我分析,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很多国际品牌已经开始认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某些战略层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祝红 《中国市场》2008,(50):10-10
从1994年踏上中国土地的那天起,1967年出生的德国人弗兰克·泽林便留在了那里,一晃已是15个春秋。他堪称“东方雄狮睡醒的见证人。”德国《周日世界报》称其为“最资深的中国通之一:英国《泰晤士报》则视其为“德国最权威的中国专家之一:如今他是德国《时代周报》驻京记者,同时为德国第二电视台等拍摄中国纪录片,还是畅销书作家。  相似文献   

16.
雷全林  马克强 《浙商》2006,(10):33-34,36
在一些不断鼓吹“进军500强”的舆论压力下,一些企业加速前进,走上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之路,最终成为不切实际的牺牲品。企业倒闭也很正常,因为企业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德国学者西蒙的发现可能对众多的浙江企业有所启示。他在《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隐形冠军》一书中指出,德国的“隐型冠军”类企业尽管不如美国的世界500强那样耀眼,但活得很健康很长寿。 谁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只有“500强企业”才是么?我们的印象里再不能只有联想、海尔、TCL。放眼望去,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正茁壮成长。他们身上有着中国民营企业20多年来健康的发展轨迹,他们周围没有光环和喧嚣,但他们高度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产品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我们希望这些不广为人知的“隐形冠军”企业能够把产业精神传承下去,几代人做一个产业。他们同样可以跻身于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行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个保守的德国人,对于投资规划很谨慎;他也是个自信的企业家,谈到自己的产品竞争力非常骄傲。在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的同时,他也将工厂建到了中国。他就是施耐德博士集团总裁兼CEO克劳斯?弗瑞克。对于很多国内消费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是对于他们的业务,你一点都不会陌生,他们为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提供内饰件,生产的汽车车门内饰条品质  相似文献   

18.
张培基 《国际贸易》1995,(3):18-19,27
一、1994年中德经贸关系发展 (一)高层访问,有力地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发展。 继1993年11月德国科尔总理访问中国后,1994年初,乔石委员长访问德国。7月,李鹏总理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德国,随行的有庞大的企业代表团,包括国内重要企业负责人140余人。在李鹏总理访问德国期间,经过充分准备,中德企业签订合同、协议和意向总共53个,金额达45.2亿美元,为今后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际市场》2004,(8):42-43
德国是中国学子向往的国度:自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就达到以前的4倍,2003年为20141人。然而在德国,一份高学历并不一定就能谋得一份好职业。职业培训机构在德国覆盖方方面面,从实习生课程到技师培训、专职人员及经理培训,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20.
《国际市场》2002,(6):37-37
2002年1月,当中国旅行社代表团访问德国法兰克福及缅因州时,德国国家旅游局主席乌苏拉·苏尔切尔女士评论道,"中国是我们稳定增长的市场资源."1994年,中国游客在德国各大小旅馆饭店度过280865个夜晚;2001年这个数字增加至51万,翻了将近一倍,中国游客在所有访德的外国游客中人数增长最快.尽管访欧的中国人多是为商务而来,以出差为目的,但随着中欧之间经济往来日趋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将对欧洲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