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反洗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峥 《新财富》2003,(5):88-95
国际洗钱活动日猖,“保护金融业”已很难成为对这种活动视而不见的借口。美国最近对国际洗钱的两大渠道“私人银行服务”和“代理银行制度”进行了检计。中国金融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改革将带动私人银行和代理银行制度的发展,未雨绸缪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本文在分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等针对影子银行的具体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要求银行也要进行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问题需要进行充分评估,有良好的预判条件下,通过多元化整合后,才能推进银行金融创新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戴亮  张倩 《商》2013,(16):248-249
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为研究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当前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这种间接融资模式发挥主要作用盼结论。  相似文献   

5.
刘萌萌 《北方经贸》2022,(12):82-85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迅速,提高了金融中介的运行效率。而影子银行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金融风险。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与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基于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金融科技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影响,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影子银行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最后,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商》2015,(30)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悄然出现,近万亿规模的大盘让整个市场都开始关注互联网在金融方面的所作所为。余额宝等产品的横空出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几千亿的规模对银行金融规模来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其后所代表的金融发展趋势却值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着重关注。银行系统庞大的规模以及体制的固化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感应比较迟缓,银行的盈利模式还仅仅主要停留在依靠利息差这种初级水平上,也就是金融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这与国外充分竞争的银行等金融市场差距非常大。银行的种种不作为也引起了民众们的种种不满,余额宝的爆红就是群众们用脚投票的最好示例。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中,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种发展现状为传统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对策。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入手,对互联网发展对银行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坤雄 《现代商业》2012,(11):25-26
我国银行的稳定发展,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共秩序安定的重要因素。伴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金融创新也在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在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如何进行金融创新来降低银行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先是说明了目前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面临的风险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化解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银行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出现的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之一。这种创新,不只是将现有银行业务简单移植上网,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作为新型银行组织方式,网络银行在性质、成本、业务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和监管等方面都与传统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银行风险是多事风险的核心,加强金融(银行)风险的监控管理一直以来是金融界讨论的热点。本文认为加强银行风险的监控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通过对银行风险的界定和我国银行风险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理想的“四位一体”银行风险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存在覆盖面较小、金融资金供给不够、金融服务不到位和民间投资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等问题.基于村镇银行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本篇文章将以金融排斥作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出经济、人口、基础设施、政策这四种因素对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数据革命与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电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意义及发展中遇到问题探讨,提出电子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措施。在电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网点业务的关系上,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吴克祥 《商业研究》2002,(12):46-48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全国的银行业务将在五年内全面开放。但是目前我国采用的是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近几年来 ,我国的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这为实现我国银行合业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发展 ,我国在发展银行合业的经营方面 ,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近代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关系不符合这个规律。近代中国是列强的"次殖民地",列强抢占资源,控制经济金融,再加上国内政局的跌浮战乱等,使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微弱发展甚至凋敝的状态。在这种百业不振的状态下,唯独银行业得到了发展,而且达到了两次发展高峰。探其原因主要是近代银行合理有效的微观管理、强有力的行业自律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等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银行得到了安全生存,实现了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整体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银行也推出了全新技术平台,可以说当前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与B2B平台的激励契约应运而生。本文将简单论述在线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与B2B平台的激励契约,并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最早源于国外的直销银行这一新型银行运营模式逐渐被国内传统银行引入,但金融环境模式的差异使传统银行和直销银行两者在融合中不断摩擦。并且,直销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是照葫芦画瓢,对国外运营模式的生搬硬套。目前,宁波地区直销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瓶颈,在业务、客户、安全性、差异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直销银行需要突破诸多障碍,准确定位,寻求创新,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银行母公司形式的金融控股模式是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国内大型银行纷纷成立保险公司,此举对于银行业战略目标调整、保险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及业务发展、分支机构建设及发展特征等情况,并对银行系寿险公司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了解传导机制可以为阻断危机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危机传导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的诱因——银行脆弱性,提出金融脆弱性是银行危机传导的根本原因。本文在银行危机传导传统定义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该概念,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的途径,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银行危机传导的重要媒介,防止银行危机传导的根本措施是提高银行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财贸经济》1994,(11):26-30
随着改革步骤的逐步推进,涉及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选择新的分析角度,阐述公有制经济中银行制度改革的实质。 一、对银行制度改革既有过程的考察 (一)公有金融产权:概念的简要说明。 在改革前的公有制经济框架中,存在着单一的国有银行制度。如果我们认定那一块公有权是由不同类型的公有权“子块”组成,那么,与国有银行制度相对应的便是公有金融产权。无疑地,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就主要针对于此而展开。 (二)对公有金融产权的简单分解:变革过程及其绩效。 概括地说,在既有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作过的事情是对那一块公有金融产权进行了简单分解,具体表现为,从独此一家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立出几家专业银行。问题在于,经“分家”处理后形成的每一块金融产权并不具有排它性,任何一家专业银行都是公有金融产权的代表,这样,就使中央银行难以发挥应有的,调控职能(你我都代表公有金融产权,你凭什么管我)。由此在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博弈格局。博弈的实质是争夺那一块没有产权边界的公有金融产权;谁都想多切一块,以增加利益追求的筹码。既然是公有的,谁都有份,那么,谁的博弈技巧更高明,谁就可以多得一份。结果往往是,由于博弈的“兄弟竞争”性质,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对传统银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直销银行应运而生。这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具有颠覆性特点。直销银行不依附于实体营业网点和物理柜台,却能为客户提供比传统商业银行更为优惠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线上金融重要平台,直销银行具有运营成本低、存款利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直销银行的发展道路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带给金融业以新的希望,并会使得银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