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2,(25):1-20
根据中日韩经济合作研究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促进三国间贸易便利”,中方研究小组进行了企业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以征求和汇集从事对日韩贸易的生产和外贸型企业对中韩、中日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障碍、发展前景与合作方式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表明,在中日韩三国间贸易中,中国对从事日韩贸易企业遇到更为突出的障碍和问题,企业对加强区域合作以促进贸易便利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日韩三国经济互补、建立金融防范机制、日益理性的政治氛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三国建立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从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和合作中的多重矛盾分析了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搭建中日韩合作之“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推进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共同研究,是三国合作的新里程。中日韩加强合作不仅可应对金融危机,也将推动东亚经济稳定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5月13日,中日韩投资协定在三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于北京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的签署在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这是中日韩三国在经济领域制定的第一个制度性、框架性法律文件,其重要意义在于首次从国家层面的互信体制机制角度为中日韩自贸区经济上的进一步、深层次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区主义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多米诺效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步入快车道。中日韩分别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无论对三国还是东盟都不是最佳选择。中日韩应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完善三国间业已建立的政府间对话、协调机制,建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将原有的三边磋商机构联系在一起,就区域贸易自由化和产业分工的关系开展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韩国总统李明博三国领导人齐聚北京如期召开了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会后发布了《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称,中日韩三国将加强合作,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促进东盟和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多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日韩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章对中日韩区域内贸易竞争力的动态演变及区域内产贸业的分工变化作了实证分析,并对中日韩区域内经济合作的模式进行探索,认为中国经济崛起,将促使中日韩经济竞争共进,从产业间的互补走向产业内的互补,促使中日韩三国取得共赢。  相似文献   

8.
当前,虽然中日韩之间还未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但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三国企业之间近年出现了企业联盟的趋势,实际上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联盟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相关企业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中日韩企业联盟会给相关企业带来持久发展的利益,但同时本地区也存在许多妨碍企业联盟的因素。中日韩走向有制度安排的经济一体化,应以企业联盟为突破口,以跨国企业联盟带动跨国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日韩三国数字经济规模大、占比高、增速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总体较好,而且都比较重视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发展之路。同时,中日韩三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也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这些挑战既是三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三国深化数字领域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哲 《中国报道》2022,(9):28-31
<正>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富有成效,为中日韩三方增进了解、深化信任、促进各领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日韩三国互为近邻,历史文化渊源悠久而深厚,文化交往也源远流长。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日韩三方相互增进了解、深化信任、促进各领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和深化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2007年,中方倡议创办了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多年来,在部长会议机制的带动下,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富有成效,三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旅游活动等领域的文化联系与纽带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1.
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经济增长、降低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威胁的重要手段。亚太地区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进入低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五国也积极顺应世界局势的变化,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为世界及本国经济中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中日韩三国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对推动中日韩三国进行更深入的经贸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而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蒙俄三方深入合作和共同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日韩”和“中蒙俄”两个次区域合作的角度出发,分别基于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贸合作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进行研究,以期提出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相关建议,进而为促进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与“中蒙俄”两条主线融合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星原 《特区经济》2008,(10):109-111
尽管中日韩之间目前仍存在诸多阻碍区域合作的因素,但三国经济合作潜力大、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东亚地区各种自由贸易区方案的模拟测算,分析中日韩三国之间可能实现的FTA对三国及东亚地区各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建立中日韩三国FTA,具有良好的宏观经济效果,符合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并有利于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企业调查是中日韩经济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市场规模和低劳动成本是吸引日韩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因素,但企业同时受到来自投资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且中国企业在日韩的投资经营也遇到较多障碍。三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相互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报告》2007,(204):1-17
制造业发展对中日韩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日韩自贸区(CJKFTA)将使三国宏观经济实现共赢,其中制造业的贸易自由化对总体收益的贡献最大。由于三国主要产业在国际市场和区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同,关税水平及结构存在差异,区域内贸易和产业联系快速发展,自贸区对各主要产业的影响有所区别。总体来看,建立中日韩FTA符合三国多数企业的意愿,但来自部分产业的反对呼声更加集中和强烈,也成为中日韩自贸区进展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上产业保护主义抬头,对高技术等关键产业的干预尤为严重,以中日韩为主的东亚生产网络受到严重冲击,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日韩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的脆弱性,体现在三国自由贸易协定水平偏低、政治互信程度不足、生产网络依赖性偏弱等。通过构建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多指标体系,对中日韩产业优势与产业合作分析可知,除受外部干扰较大的信息通信产业外,中日韩三国在食品、工业等很多传统领域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当前,要多措并举稳住中日韩产业合作;运筹大国博弈,巩固中日韩信息通信产业等重点领域合作;深耕中日韩食品、工业等传统领域合作,选择合作基础好的领域重点开拓;抢抓科技革命新机遇,开拓中日韩新兴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7.
张暮辉 《中国报道》2014,(5):110-110
不久前,笔者供职的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领衔举办了三国记者交流活动。坦率而言,在当前中日、日韩媒体“交锋”不断的背景下举办媒体交流,并非没有疑虑。十天的访问行程中赫然包括中日韩三国外交部等“敏感部门”,记者的尖锐提问,以及记者团内部三国记者间的对立立场,都是秘书处作为主办方的忧虑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及其需要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四种形式("1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及机制,东盟与中、日、韩的双边合作,东亚国家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合作)中,中日韩合作最为重要。原因在于中日韩三国不仅是东亚地区经济的核心,也是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中日韩的合作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并且必将成为东亚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9.
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其意义就在于避免三国之间鹬蚌相争。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推动东亚合作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20.
《环球财经》2009,(1):12-12,13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2008年12月13日下午在日本福冈开始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均出席会议。温家宝在会上表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三国领导人探讨加强中日韩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东亚一体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