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则强 《中国金融》1994,(11):30-31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的几点思考郑则强旨进外资金融机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外资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随着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逐步临近,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速度和数量将大大增加为此,中国金融业如何迎接外资金融机构的挑...  相似文献   

2.
银信战略融合:混业趋势下中国信托业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成 《中国金融》2006,(17):31-32
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将面临全面开放。金融业的开放势必强烈地冲击中国金融业的各个环节。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下,信托公司将是金融业中受到冲击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因为,几乎所有的境内外金融机构都将争夺理财市场作为主要发展战略,这对于刚刚确立以理财为本业的国内信托公司而言,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挤压态势。鉴于信托业与银行业的市场定位具有交叉性,业务内容具有关联性,业务手段具有互补性,发展战略具有契合性,因此银信战略融合成为信托业极为迫切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金融类跨国公司的影响当前,跨国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性机构及业务代表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布点的范围逐步扩大,参股步伐加快,且多数逼近政策上限,表现出在华扩张与渗透的强烈欲望。外资和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共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受到较大冲击,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有专家认为相较银行业,保险业受金融危机波及程度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保险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如何应对?它们在华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  相似文献   

5.
新修改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开始实施2002年2月1日起,外资金融机构在满足审慎性准入条件前提下,可以在中国境内任何一个城市申请设立营业性机构。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范围,可以部分或全部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等种类的业务。新修改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是:提出申请前在中国境内开业3年以上,提出申请前2年连续盈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2月5日至2月7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  相似文献   

6.
对发展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日益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对我国的金融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如何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如何准确进行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在规范中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金融机构是经营金融产品以获取收益的企业法人,也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基本主体。金融机构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状况、金融市场状况和金融效率状况,也不仅关系着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前景,而且关系着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中国金融融入全球金融(包括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金融业中的国民待遇是指,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金融机构享受同等的制度待遇,由此,只要继续贯彻对中资金融机构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步实现对银行业所作的承诺,逐步取消地域、客户和业务方面的限制,全面放开本国银行服务市场,外资银行在中国也因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中国政府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服务对象的限制,允许设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四城市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序幕。外资银行由此加快了落户中国的步伐。截至2004年3月末,外资营业性机构为195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已临近尾声,2006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6月2日,IBM公司在上海举办了2006年中国外资银行高峰论坛,来自上海、香港和东盟地区的印多个外资金融机构的代表与IBM的专家济济一堂,共谋发展。论坛的主题是研讨外资银行在中国如何与合作伙伴协作创新、实现业务成长,探究如何分享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谋求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已经由过去重点依赖企业信贷业务向新型的个人业务、中间业务不断倾斜,尤其是个人业务在银行总业务中的收入占比,近年来呈现出节节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银行总收入的50%左右,而其中个人和家庭的理财业务又占到个人业务收入的60%-70%左右。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中国,金融业的全球化竞争态势已经不可避免。如何提高个人业务竞争力,尤其是理财服务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金融机构业务因具有资本占用低、业务风险小、合作领域广等特点,日益成为与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并重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何看待当前经营环境下,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机遇?如何在传统的清算业务领域中开辟新的疆土?带着这些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汇丰银行环球资金管理部中国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主管洪明华。  相似文献   

12.
综合协调齐抓共管加强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罗伯川自1982年1月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正式营业以来,深圳金融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深圳外资金融机构数量逐渐增多,业务不断拓展。截至1996年底,深圳拥有外资金融...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带来的挑战人民银行湖南省邵阳市分行课题组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始于1979年,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业务机构或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始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开放的14个城市中,已有来自29个国家的13...  相似文献   

14.
浅析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问题张瑞荣我国于1979年开始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已初具规模。然而,我国外资银行经营业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其核心问题是业务币种单一。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特别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国...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逐渐融入全球化之中。目前信贷市场参与者已多元化,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信用风险不但来自在华注册的中外资企业,而且也来自境外注册的企业。中国金融机构的涉外信用风险不仅反映在贷款或融资业务上,也反映在其境外证券投资和同业往来上。  相似文献   

16.
李焱 《投资北京》2009,(3):69-72
北京金融街被称为中国金融业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金融海啸吹来的时候,这一平方公里的金融焦点该如何作为?聚集了1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与金融街并称为“北京金融双子星”的CBD,是否同样经历了危机的震荡与洗礼?而刚刚迈入起步建设阶段的新型金融园区,又将怎样保持僖康怏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127号文解析     
5月16日,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下称127号文),对同业业务做出进一步规范。至此.针对国内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监管框架基本建立。如何理解127号文出台的宏观背景?其与以往的监管有何不同,又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就此深入解读127号文,以期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政府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的协议,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在2006年12月11日对外全面开放,届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开展业务也将不再受到地域和币种的限制。这意味着,原本已经烽烟四起的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国际金融巨擎,在更为宽广的业务领域与中资机构展开全方位的竞技。在许多中国金融从业人士看来,这个日子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干其实际的意义:“开放日”,与其说它是中国金融市场举身涅槃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9.
居民对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评价何者更高?什么因素影响了居民的比较评价结果?采用2006年中国9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多数居民认为,中资金融机构在所设计的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沟通、安全性和稳健性、经营的规范性、服务态度等方面都优于外资金融机构。考虑了居民对政府监管部门信任程度的内生性可能的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在选择中、外资金融机构时对收益水平的关注程度越高,或者居民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程度越高,他们对中资金融机构的评价就越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居民对监管部门的信任程度来为中、外资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而中、外资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开发高收益水平的金融产品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态势加剧,金融知识产权竞争成为金融企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到中国注册自己的知识产权。据粗略估计,银行信息化和电子银行发展的核心技术有90%以上都已被国外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申请了专利。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势必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全局性和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