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经济学家茶座》时,它已经出版到第9辑了,这大概是它问世的两年之后。在这辑里,何帆先生的《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年过不惑的我并不相信有什么“作文秘诀”之类的东西存在,但也不由自主地买下了这辑的部分“产权”。从此,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图书馆翻阅没有看过的辑子,每到书店首先要看新出版的《茶座》,觉得有收藏价值的还捎上一本;精编版的也是照看不误,一是回味精彩片段,二是比较一下其中的“精品”与我的认识是否一致。这样,一来二去,积以时日,我对《茶座》的味道和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是从一个“看客”的视角发出的,这好比不会做菜的人也能品评菜的味道一样,只不过口味不同而已。在这众口难调、消费者至上的年代里,谁拥有更多的“食客”,谁就在口味上下了功夫。《茶座》在以下几方面适合我的口味。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家茶座》创办之初,“店小二”詹小洪约稿,特别言明一定要轻松活泼。我惴惴不安,不知道在自己的笔端是否会溢出“茶客”喜欢的“茶香”?当然,忐忑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样的“茶”是否卖座?据我的寡闻,当时只有《万科周刊》一份内部刊物有类似的栏目,《经济学消息报》有类似的版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内第一家经济学杂志书,《经济学家茶座》问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刚一出版,《茶座》就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学界好评,得到了读者的厚爱,被媒体称为“叫好又叫座”。十年过去了,《茶座》早已成为经济学界和出版界响当当的品牌。  相似文献   

4.
在2000年《经济学家茶座》初创时期,詹小洪老师在创刊号(第1辑)上发表的《京城十类经济学人》一文曾经在圈内广为流传,影响了很多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詹老师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和报章经济学人十大类。史晋川教授发表在《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上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研究》和赵红军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辑(总第34辑)上的《从林毅夫的世行任命看中国经济学家的角色》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政府(或公众)经济学人、企业(或公司)经济学人和学院(或理论)经济学人三大类。当然,其中一些经济学人可能兼有多重身份(所谓“多栖”)。  相似文献   

5.
王松奇 《经济学家茶座》2005,(2):F0002-F0002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出版之际,我谨向编者表示祝贺。《茶座》以经济学人的“小品相声”定位,但实际上已在广泛的市场认同中办成了彰显华人经济学家文化厚度的思想沙龙。很多年以前,一位台湾学者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景象时曾惊叹:“天才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在《茶座》写过一篇谈论经济学家“入世”与“出世”的短文(《经济学家的“出世”观》,载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8辑),还引起一些反响。这篇小文,算是上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7.
早晨6点醒来,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不禁想起了以上的题目。回想起来,从高一接触政治课的“经济常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一部分吧),到高二时自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经济学家茶座》,到最终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综合文科班,开始正式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四年有余了。可以说,这几年来,经济学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的学习不断地焕发出精彩,也让我不断地成长、进步。在这里,我想首先感谢当初支持我选择经济学的许多同学和老师,更要感谢引领我进入经济学殿堂的许多读物和长辈,特别是《经济学家茶座》以及董新兴编辑。  相似文献   

8.
在上一辑《茶座》,我们刊登了《(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征文启事》以后,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热烈响应,编辑部接到了大量来稿,在此暂刊出部分,以飨读者。其余征文来稿我们将在以后出版的《茶座》中陆续刊出。在这里,对广大作者和读者对《茶座》的厚爱和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辑(总第42辑)的卷首语是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在论述学经济学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企业家,也不能经国济世后,李俊慧说:“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所见过的,我觉得最能反映我心声的一个回答,是英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会受经济学家的骗!”  相似文献   

10.
在近期的《经济学家茶座》上刊登了一些经济学者关于如何开展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文章,如陈钊、陆铭等人的《学“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第31辑)、李俊慧的《巧讲微观经济学》(第32辑),这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身为教书匠,我一直以让上过我课的学生“感觉经济学是一门很好玩的学问,了解经济学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为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近读欧阳君山先生所著《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天下事》),深深感觉该书对“经济人”及其相关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可以说,作者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突破,其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我相信历史会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剑桥与茶座     
用诗的语言撰写诗般的经济学,是我2000至2001年在英国剑桥访学时曾产生的一个梦想。在美到超越语言之描述能力的剑桥,会没有诗?会没有梦?会没有思想?故在英国剑桥,我曾一口气写了7篇“剑桥书简”,其中自己最喜爱的一篇《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曾发表在这《经济学家茶座》上。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家茶座》2008,(1):F0003
编辑同志:您好!我有幸从创刊至今都是《经济学家茶座》的老读者。最初,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就以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吸引世人注目。近几年,《茶座》的知识与信息量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视野更开阔了,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用新的视角和独到见解给以剖析评说,使广大读者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中获得知识,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如今,《茶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受“茶客”青睐了。真可谓:落座即晓天下事,品茗香郁悦客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家茶座》2005,(3):160-160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您翻开这本《经济学家茶座》,一定会发现她的变化。是的,从第21辑开始,《经济学家茶座》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老“茶客”。  相似文献   

15.
七八年前,樊纲先生提出经济学不讲道德,经济学家也不讲道德,“投石惊破井中天”,激起了一阵波澜。这几年平静了。现在谢作诗先生又旧话重叙,再投一石,不过改了一下命题:经济学不排斥道德,但经济学家不“讲”道德。(《经济学家茶座》第14辑)这一改改得很有道理。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绝不是空洞、枯燥的公理、数字、模型,总要涉及增长、发展、就业、通胀、效率、公平、收入、福利、反贫困等等需要做出价值判断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詹小洪兄再次盛情邀稿,吾受其厚爱,不便亦不能推辞,又借此方宝地,还讲一回中国建设银行首尔(汉城)分行经营管理的故事,意在交流学识与经验,乞请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学寓言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借助复杂的数学工具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因此越来越像一门“科学”了,这令行内的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但却受到行外的普通读者频频指摘。的确,从形式上看,经济学越来越像一门“玄学”了,它的术语和方程几乎将所有非专业人士拒之门外。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经济学家在写作专业论文时,通常都遵循一些“八股”式的结构,即先是“导论”,接着是“模型”,最后是“结论”。就我所研究的契约与组织理论而言,更有趣的是,作者通常都会在“导论”部分讲—个通俗的故事,或者虚构一个寓言,借以表达文章的主要逻辑和结论。欧美顶级经济学杂志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完全允许作者这样写作。这样,即便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人,也能通过了解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我相信,国内那些批评主流经济学过于“玄乎”的人,如果真正了解国际经济学文献,至少会稍微改变对主流经济学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茶座》2010,(1):F0003-F0003
承蒙大家的支持和关爱,到今年6月,《经济学家茶座》出版10周年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拟于6月26~27日于南京共同举办《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师扮演的角色——“经济师经济学”应当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单永珍适逢《经济师经济学概论》出版之际,《世界经济师大全·中国卷》也出版了。无疑,这对促进内地与香港及世界经济师的交流,加强同业间的合作是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承蒙“店主”小洪先生的热情和鼓励,陆续在《茶座》上写了一些文章,虽不是每期都写,倒也是常看常写。对这些文章,有读者来信(Email)称好的,也有同行认为我的文章写得有些沉重(我院的周勤教授就是这种评价——一笑)。虽然我一直认为《茶座》的文章可以轻松活泼,但不能流于鸡毛蒜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