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敬 《天然气经济》2006,(4):13-13,27
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石油价格上涨将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经济增速并加大通胀压力。具体地说,油价上涨会对石化行业、火力发电业、化工行业、运输业以及种植业、渔业、林业等带来较大冲击,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是油价上涨的受益者。但同时也应看到,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因为油价上涨可以促进劳动与资本资源向石油开采部门流动,有利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能源的节约,缓解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有利于推动产业部门在技术进步方面作更多的努力。总之,不断上涨的油价对我国经济冲击很大,但也将促使我国经济结构朝着更合理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我国工业经济综合要素生产率IFP增长率的测定1.工业经济TFP增长率测定数据的处理本文在测定我国工业经济TFP增长率过程中,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资料为准,选1978~1995年为时间段,并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劳动投人量、工业资金投入量等指标作了相应处理。(1)工业国内生产总值,记为GGDP,该指标以第二产业中“工业”为资料。(2)工业劳动投入量。该资料以工业部门年度劳动者人数表示。(3)工业资金投人量。以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由于缺少长期投资…  相似文献   

3.
为何高油价未对世界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油价从2003年起一路攀升,2005年8月30日WTI原油期货突破70美元/桶大关,后来虽有所回落,但一直在6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此次油价暴涨与1973年、1981年两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完全不同,未对世界经济产生大的影响。在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的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增长了3年。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模型来寻求经济增长因素与石河子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测定各个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1978~2013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从短期来看,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将比较突出;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过程缓慢但是效果较为持久。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起主要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FDI的利用及其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2年FDI超过外债成为我国外资利用的主要形式,其在资金积累,技术引进与创新,劳动就就业与劳动技能开发,国际贸易规模与结构的扩大与提升以及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变迁等方面,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外资利用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出口贸易国,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油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每桶40美元的高原油价格弊大于利,但国际油价仍然处于安全油价的区间,表现为油价仍在现有经济结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世界经济安然无恙,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不过目前的高油价已经到了安全油价区间的上限附近,一些国家已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目前的油价是中国经济仍能承受的,但也到了中国的安全油价区间的上限附近,中国已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其他一些经济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国家不加以调控,把国际油价的涨幅完全传递给消费者,那么通货膨胀的压力会更大。由于国有经济成份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国有经济转移成本的能力较强,并且成本的转移往往具有放大功能,油价的上升使得许多行业盈利增加,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会太大。由于高油价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快,国民经济要靠政府对能源需求量大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这可能导致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能源瓶颈,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税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4~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下,直接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有限,而间接税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我国的税制改革及结构调整,应以转变政府职能理论及税收中性理论为指导,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合理安排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重,使整个税收对市场的影响逐步转为中性,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为研究对象,应用GARCH类模型理论,对沪深两市股指波动的集群性、条件异方差性、非对称性等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沪深股市的不同波动特性进行了比较.旨在为投资者分析股市行情、监管部门监控股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个月石油价格不断攀升,7月份,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的月平均现货价达到每桶40.68美元;进入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多次刷新2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8月11日当天,WTI9月份的期货价格一度升至每桶45.04美元,再创新高。目前,分析家已经将关注的焦点从油价暴涨的原因转向油价暴涨可能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多数人认为,现在的高油价对2004年的世界经济前景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不可能使世界经济脱离复苏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初以来,国际油价急剧攀升,文章分析了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对未来油价的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进行了预测,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采取应对措施:树立节能消费理念;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推出原油期货、推动多元化战略等。  相似文献   

13.
原油价格对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油价格波动对经济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即油价的上涨与下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普遍认为油价上涨对经济影响的程度要大于油价下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为了解释这种非对称性,学术界分别提出了油价的“总量效应”和“分配效应”。“总量效应”主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来解释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实际余额效应”、“供给冲击假说”和“收入转移假说”。“分配效应”主要从资源的重新配置角度来解释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部门转移论”、“调节成本论”和“未来油价不确定论”。两者结合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油价对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以往关于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针对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甚少。笔者认为,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这个高度耗油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研究油价波动对单位GDP能耗较高、原油进口依存度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2000—2009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R&D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人员投入的产出弹性大于R&D经费投入的产出弹性;在两种R&D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中,北京、四川、吉林、广东呈现双高特征,青海、宁夏和新疆则呈现双低特征,其他省份则表现为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的弹性系数此高彼低的特点。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VECM)的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的短期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有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本文从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把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规模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区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明显 。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世界石油供需现状与形势的分析,对全球石油的峰值及期限进行研判和预测,并提出应采取延长现有油田生命周期、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寻找石油替代能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客观地记载了同价改革前后的基本情况,及改革中的表层问题,并了新的市场机制形成改进过程中尚待逐步完善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