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国家的制度及制度体系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促进利益增长、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的核心。当前,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现行制度还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变革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还不能完全胜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及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由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共同讨论协商制定,最后由国家提供。  相似文献   

2.
中央继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文章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现象成因,对现有政治文化内容进行整合,提出有效建议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任何社会都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和谐社会也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利益矛盾冲突的社会。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矛盾和冲突存在着特殊性,具有新的特点。因此,建立利益整合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利益的大体均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制度安排是社会状态函数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因此,相应的制度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而和谐的制度安排应立足于其根本的“基础设施”——政府、市场、社会自身及其关系的和谐,然后构建其对策性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沟通与谈判的机制、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表达与参与机制、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客体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贫困山区,一般为国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从山区生态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贫困山区的整合管理模式;进而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构建由区域联合体领导的、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区域联合体制度机制,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构建树立山区样板。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诚信缺失这个“社会生态”毒瘤不根除,和谐社会的理想就难以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为基础,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制度公正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只有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并为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公正,才能避免社会各个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根据与基础建构而成,它的和谐运行与发展需要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完整、系统的制度性体系予以治理,这一制度性体系包括民间自治与国家公治,前者主要有契约之治、行规之治,后者主要有政策之治、法律之治.这套制度性治理体系的作用发挥与功能彰显,需要体现各项制度治理的手段、方式、主体到位,并且耦合为一个完整、和谐、一致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整合思想的辨证关系;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论断,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转型的实质是制度转型.制度转型是一个制度重建或部分重建的过程.因此,构构建和谐社会是制度的重建和创新.制度重建是指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新构建合理的制度安排,包括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意识的确立两个基本方面.制度创新又是制度重建必须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凸显了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也说明反贫困已到了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应对中国目前的反贫困体制进行反思,对反贫困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按照统筹城乡反贫困的政策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多视角关注贫困问题,推动管理体制、就业、社保政策等方面的综合联动改革,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实施"预防性扶贫 救济性扶贫 开发性扶贫"三位一体式反贫困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和谐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基本范畴、理论框架、意义以及构建都处在探索之中。以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和人的存在方式为理论线索,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现实切入点,致力构建集和谐人的内涵、外延、意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最终落脚到和谐人的构建与和谐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上。重点探讨了“和谐人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人”、“和谐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三大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所构造的一个和谐社会模型,在一个强势资本和弱势劳动的社会,如果实行民主制度,仍可产生平衡政府,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但如果政府和资本缺少约束,政府将趋于和资本联盟而远离劳动,成为失衡政府,进而导致诸多社会不和谐,如劳资关系失衡,生产和消费失衡,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等等.在一个资本雇佣劳动但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劳动在经济上相对弱势但在选票上相对强势,而资本则相反,由此劳资的综合力量取得一种平衡,政府将选择在劳资之间相对居中的位置,成为平衡政府.在中国,地方政府和资本缺少约束,地方政府和资本趋于结盟,是导致社会诸多不和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和谐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民与政府的和谐(人一政和谐)。本文分析说明,人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作用来实现上述目标,只能通过市场作用和公共财政作用(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的。鉴于公共财政活动兼具经济协调与政治干预的特点,现代社会最终选择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通过“经济拯救”和“道德拯救”方式管理社会,管理人性,并以此控制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进程。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高质量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而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当前我国社会所出现的某些不和谐现象并非市场经济所导致,恰恰相反,这些不和谐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健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经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研究是一门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思想解放的宏观历史进程,以深入研究经济变革中的一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观为理论重点,以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创新优势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实践目标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坚持以社会公平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考验执政党驾驭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累积了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面临着被称为“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重要时刻。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应对这一严峻考验作出的英明决策,是我国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形成一种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