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英  张丽丽 《山东经济》2008,24(3):119-12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亚与美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作为东亚经济体的主要一员,在东亚-美国贸易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把美亚贸易链顺利地连接起来。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对东亚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情况,同时对从东亚主要经济体进口的商品结构和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中国在东亚-美国贸易链中处于中低端的位置,最后指出中国向东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市场转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从而提升中国在美亚贸易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3.
论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理论依据和现实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是东亚货币合作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着重对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分析,指出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际思想库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形态,它糅合了思想库、国际机制、“二轨外交”和网络等诸多元素。为分析国际思想库网络的行为与作用,作者建立了一个将政策过程理论和国际机制理论相结合的“二轨国际机制”模型。“二轨国际机制”是指由各国政策研究机构组建的、旨在促进某个对应的“一轨外交”过程的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国际机制。“二轨国际机制”对“一轨外交”活动的促进作用来源于它所具有的“机制的二轨性”和“二轨的机制性”的双重属性。以该模型为分析框架,作者还对东亚思想库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亚太经济》2003,(4):14-17
东亚货币合作在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现代的货币一体化理论无法解释东亚的这一发展趋势,使得东亚货币合作在理论上难以突破,同时,东亚的现实状况也阻碍了东亚的地区合作,而欧洲的制度创新给了东亚地区以启示。东亚必须打破对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路径依赖,寻求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现实道路,积极推进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6.
东亚多边合作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多边合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多边方式处理这一地区国际问题的趋势日益明显。作为协调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东亚多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美两国相互之间的看法和政策,并为两国打破僵局、消除敌意、增进互信提供了机会,也为两国之间的协商合作提供了平台。然而中美在东亚多边合作机制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以及在东亚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重叠性也增加了中美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作者认为,在东亚多边合作中,中国既要利用合作的平台获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又要使多边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更多的协调作用,避免使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陈彤 《亚太经济》2005,37(3):80-84
中国加入WTO和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农业产业对于争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平等贸易权力并维护自身权益有了切实的要求与紧迫感。本文通过阐述东亚先进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东亚模式,就构筑新型的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长期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之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本文结合具体产业来分析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揭示东亚经济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劳动力要素价格差异,产业附加价值的演变以及东亚诸国力量对比的变动来探寻该机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跨国直接投资为主线 ,分析、揭示了东亚地区经济关联机制的具体内涵及其形成、发展与深化的实质 ,指出由循环机制、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三者所构成的东亚经济关联机制深刻描述了东亚地区独特的经济运行范式。从本质上说 ,东亚地区经济的兴 (“奇迹的创造”)与衰 (经济危机的爆发 )都是这一关联机制的运行结果 ,进一步讲 ,东亚经济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 。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域内合作的重要性,东亚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十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呈现出了一些新态势。与此同时,鉴于中国及东亚各国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东亚区域合作应在遵循东盟主导的基础上开拓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技术转移的典型实践,东亚经济体大都呈现明显的出口导向、激增的外国投资和迅速的技术进步增长。本文从宏观总量层面上分析外国技术供应对东亚地区的技术溢出在多大程度上和东亚地区的进口、外国投资量和技术进步相联系,是否有助于东亚也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技术供应方而对外转移技术。并对东亚独有的技术——经济模式演变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所在的亚太和东亚地区的两大机制(以APEC为代表的亚太合作机制和以东盟+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合作机制)之一。重视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大周边战略的关键,但是,相对于亚太合作或亚太合作机制,东亚合作机制的建设难度更大,东亚一体化的目标更加遥不可及,主要难题是如何处理美国因素和解决主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纯经济角度来说,东亚各国的相对脆弱性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东亚各国需要扩展区域间的合作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进而加强整个区域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中、日、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5.
高雅 《中国经贸》2006,(6):56-57
世界风云多变幻,旅游业一直在变化中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在东方,世界旅游的增长主要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增长集中体现在东亚,而东亚的旅游领军者是中国。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旅游业也正面临着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冯苏宝  郭万达 《开放导报》2000,(3):27-28,35
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是从同东亚的经济互动开始的,通过进一步建立和深化经贸合作、互补、分工和竞争关系,形成一种区内整合,并通过在东亚形成的区域结合体,与世界经济进行广泛的交往和互动。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亚,中国的强盛是东亚增长的一部分,反过来说,东亚的持续增长也同中国的崛起紧密相关,中国同东亚之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和共进共退的关系,这一战略关系在21世纪将持续始终。东亚奇迹是战后世界经济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先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然后是一群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密集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东亚区域汇率合作:中国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立足中国视角 ,对当前各种流行的东亚汇率合作方案做出了评价。研究发现 ,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快速变化 ,加上欠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 ,钉住一揽子货币、亚洲汇率机制等一系列东亚汇率合作方案不能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构成有益的改善。推进东亚汇率合作 ,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呼吁日元对美元的稳定实现东亚区域内货币之间的稳定 ,另一方面 ,推进人民币在东亚区域更加广泛的使用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胡杨 《亚太经济》2013,(5):31-35
本文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区域内贸易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机制下,"10+3"(EAFTA)和"10+6"(RCEP)内部的相互依赖程度更高;而在亚太机制下,随着TPP潜在成员的不断加入,区域内部贸易联系将会不断下降,并且日本的加入将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认为相较于亚太机制,东亚机制将是更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最优货币区理论:能否解释东亚货币合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扼要回顾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从货币一体化理论的角度评述了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及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虽然单一货币离东亚十分遥远,但实现汇率稳定的机制性安排仍是可能的,它将引导东亚向更高的货币一体化阶段迈进。作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和中国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董贺  袁正清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7):77-103+158-159
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多认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正经受严峻挑战,面临被削弱甚至消解的风险。作者采用组织生态学的系统化视角,借助SWOT分析模型,在组织形态与组织环境复合维度下阐释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结合生态位概念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进行再考察,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根据组织环境演化与生态位竞争的逻辑,东盟自身组织形态以及东亚区域合作环境赋予的有利因素建构着东盟的生态位宽度,组织形态中的劣势与环境中的威胁制约着东盟在区域合作环境中的适应度,两类因素共同决定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通过描绘东亚区域合作环境,提炼东盟的结构特征,对东盟在制度和互动层面的中心地位展开多维分析得出,东盟作为通才组织在“粗粒度”的东亚区域合作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同其他主体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中也更具优势,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依然稳固。尽管面临复杂的内外压力,但通过巩固并强化其生态位优势,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环境向更加协同共生的方向演进,东盟将继续保持其中心性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