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从新的角度和深度认识电力市场的本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电力市场作一探讨。一、存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研究电力市场首先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考察其最简单、最基础的物质关系。1.电力市场的物质性。首先,电力商品是一种物质商品,电能不可储存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电力商品必须发、供、用同步平衡。其次,电力商品通过网络进…  相似文献   

2.
电力市场发展到今天,社会已形成一种共识:电力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自由地交易。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技术条件下电力无法大规模经济性存储的现实,决定了电力与可产生库存的一般商品不同,平衡责任是电力商品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电力商品只有在实时平衡阶段才能完成物理意义上“商品”的交割,就是完成一般商品交易所谓“钱货两讫”的过程。上述原因决定了对于电力市场交易来说,在实时之前进行的交易,只能进行财务结算,而无法进行物理交割,即便是以实物交割为目的进行的交易,也只能等到实时平衡的时候才能完成交割。2020~2022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铺开。  相似文献   

3.
一、电力是商品。商品的生产、销售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电是商品这一理念,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已是不争的事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这种商品又与一般商品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存在形式,人们能够用到它,感知它,但是看不见它;二是它不能储存,产供销过程一次完成;三是它作为二次能源在提供服务方面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事实证明,电力商品早已是人类社会须臾不能离开的宝贵能源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商品生产经历了几千年,形成了特有的商品生产规律。电力是商品,要搞好电力生产,发展电力事…  相似文献   

4.
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能通过一般的商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由消费者选购。电力销售只能由电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各个消费者之间组成一个庞大的电力网络,作为销售商品和购买商品的流通渠道。在我国电力工业由计划经  相似文献   

5.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多层次市场协同运行的市场体系,而不是一个统一市场规则、统一市场出清的单一市场。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遵循电力市场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优化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意见》既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纲领,又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指引。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在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生产要素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但是从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和外部发展环境看,跨区交易受输电通道容量约束、输电价格机制不完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市场准入受限等因素制约,短期内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相对来说,建设若干个跨省区、开放性的区域一体化电力市场,再逐步通过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和融合,是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电力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垄断性;但是,电力又是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商品,因此,又必然存在着竞争。可见,正确处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对于电力产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电力市场是指电力商品流通领域中电能(电力。电量)的交换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电力市场的主体包括电力建设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电网经营企业以及电力消费用户。电力市场的客体就是作为商品的电能,而电力市场的载体即为电网(包括输电网和配电网)。电力市场有别于其它商品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力商品产供销(发供用)瞬间同时完成。这个特征决定了电力市场较之其它商品币场就其运营难度以及技术、经济、体制、调节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要广泛得多。电力市场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在我国尚处于雏形阶段,它既依赖于电力工业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电网公司是电力市场的组织者袁棠次,李俊岐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电网为这种特殊商品提供了电力市场,进行电能交易的环境。关于这个问题,在电力行业内已有许多研究,在南方的少数省网和电力联营公司也有了一些实践。一、电能的生产、流通、销售与交易电能作为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发展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2850万千瓦,发电量和用电量同比增长15.3%和15.4%。电力行业应抓住当前电力大发展的有利时期,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发展中化解矛盾的要求,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当前,要特别防止以电力供应紧张为由不想改、不愿改的倾向。否则,一旦电力相对平衡,到那时再推进改革难度更大,而像勘探、设计、施工等辅业单位的分离矛盾就更难化解。  相似文献   

11.
“蒙西模板”验证了“单轨制”市场在我国电力系统落地生根的可行性,实现了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提升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本刊特邀请深度参与蒙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内蒙古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专班撰写系列文章,以期解惑业内疑问,并提供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2.
区域电力市场的十大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迄今已经在电力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所处的行业重组阶段,旨在为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奠定必要的基础.尽管最初的省级电力市场试点为提高行业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创造了条件,但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的潜力显然更大.但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难度远大于建立省级电力市场.本文讨论在中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障碍因素及其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电力市场以发电商、输配电商、电力用户以及市场和系统的操作机构为主体。其特点是:主体之间的交易是通过电网这个市场载体而完成的。由于电力是无任何替代品的商品,电力生产发供用不可分割一次完成,发电企业与用户的交易必须通过电网进行,这就构成了电力行业的市场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如何在这个自然垄断行业的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发电侧竞争市场,是电力市场研究的重大课题和首要任务。   一、发电侧电力市场的基本结构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思路,确定了发电侧市场的基本结构 :市场的主体为若干个发电商和单一的电网经…  相似文献   

14.
电力商品与其它工业商品相比,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服务性、多用途性和销售渠道的集中性等特点。本文提出了电力商品营销应针对这些特点,实行市场细分、目标集中和差异市场和差别价格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广西电业》2002,(4):67-67
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计划性和协调性。与传统的垄断的电力系统相比,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竞争性;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作性。电力系统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任一成员的操作,均将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要求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生产、使用、交换具有计划性。同时由于电力系统要求随时做到供需平衡,所以要求电力市场中的供应者之间、供应者与用户  相似文献   

16.
刘明 《华北电业》2000,(12):8-9
一、何谓电力“服务品牌”   电力是商品,是商品就应有品牌。电力“服务品牌”是电力企业的服务宗旨、服务理念、经营战略、营销措施、企业精神、服务特色的综合反映。其含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服务品牌”是一种优质服务的规范,它是某先进电力企业工作经验的结晶;第二,“服务品牌”不应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第三,“服务品牌”是经长时间的考验而被大家公认的一种服务规范,并以品牌方式确定。通过推出一种成熟的优质服务的品牌,形成一种群体行为,不仅使优质“服务品牌”成为一种电力服务的规范,而且将大大提…  相似文献   

17.
五大发电公司挂牌已一年有余。利益格局的重组,使新生的发电集团公司面临新的课题。各发电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相对而言,火力发电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更大。  相似文献   

18.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力监管必须加强,这是必然规律,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根据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2004年要把区域电力市场基本建设起来,相应的电力监管机构也要建立起来。目前,东北、华东、南方以及华中电力监管机构已经组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与此同时,必须以区域电网为中心,做好区域电网的发展规划,建立区域电网发展平台,在区域电网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是我国政府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我国加入WTO后,对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部分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供电企业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也会因此而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挑战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电力零售市场改革方面,美国德克萨斯州是个成功的案例。2002年1月,德州电力零售市场进入开放过渡期,标志着电力这种商品完全进入竞争领域。5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各零售商通过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展开了激烈竞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