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与传说,经过儒家学派的自觉崇尚和追求,到战国时已趋于成熟。此后,经内化与演进,不断丰富发展。继承发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劲飞 《北方经贸》2011,(3):139-140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当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精华。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必须依靠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吸取世界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提倡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从而形成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一、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对那些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文化和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大范围中只能算作是一种“亚文化”,它从属于民族文化体系,以民族文化为土壤。杜拉克说:企业文化符合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提出“蒙以养正”的思想。把在童蒙时期施与正确引导。涵养正直品质视为圣人的功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儿童是民族未来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既是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开创者,因此,重视发蒙中的民族精神培育,意义重大而深远。重视发蒙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注重民族精神典范的教育意义;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童蒙的情感培育入手。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红色文化是国家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强化了大学生实践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与骨气,是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创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传承与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自觉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实现了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目标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棒,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根源.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线条观、笔墨观、色彩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把中国画这些特点与技巧妙用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使服装更动感迷人,新颖、时尚!  相似文献   

8.
崔寅 《商场现代化》2010,(10):174-175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道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商科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特别是优秀传统商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蕴涵民族精神的内核,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古代神话不但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艺术珍品,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以崭新的目光和历史的思维推寻神话意旨,探索长眠历史中仍旧顽强跳动的、永不停歇的沉沉脉搏。  相似文献   

10.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20,(2)
年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承载着古代人民群众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它是对古代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情境的还原再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艺术文化提供了帮助。因此,本文以中国年画和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解析为题,简单介绍年画的种类和艺术特点,并阐述年画的价值,最后对中国年画的精神意义进行解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传承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明国 《消费导刊》2009,(11):211-212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和谐共荣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职业院校师生团队联合国家首批非遗项目宁海平调创新性地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至非遗“传—习—录—守”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沉浸式体验”“全方位记录”“全方位展示”的管理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文明进行融合,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和了解非遗,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数字化赋能非遗火起来并活起来,有效助力地方非遗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6):169-169,24
葫芦是中华民族神话里的“灵物”,称作“宝葫芦”,葫芦是“福禄’、“护禄”的谐音,葫芦“蔓”与“万”是谐音,成熟的葫芦籽粒众多,有“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之意。在我国,家中摆放一个葫芦有“聚财、富有、避邪、和睦吉祥”之说,民言日:“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院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应该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周平 《品牌》2014,(8):158-158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入学必读书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而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标榜自由个性"90"后,从小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以论语为例探讨对大学生道德观、学习观、诚信观、情感观以及金钱观方面的积极影响,这对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涯以及步入社会的工作与磨砺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背景“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曹园 《致富时代》2010,(11):195-19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着丰富的设计元素,现代广告要树立自身的特色,其中就必须融入传统的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广告设计相结合,对广告传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大胆展现民族的、传统的各种象征与神话表述,那么能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设计源泉。从而,对于中国广告设计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认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援藏精神,将援藏精神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并发表了对援藏精神的讲话,初步形成了援藏精神的理论释义。援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理想信念;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价值原则;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民族气质;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品质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