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东 《中国报业》2023,(7):196-197
在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必须运用创新的理念与方法,以适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元的信息需求。新闻摄影报道行业应当提升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增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力度,同时把握好新闻报道视角,健全行业监督管理机制,打造出创新发展新业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凝聚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一文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吴婉伶 《中国报业》2023,(2):120-121
本文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媒体新闻业态的发展,基于建设性新闻的理论视角,通过剖析国内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建设性新闻案例,解读智媒时代下我国建设性新闻呈现出的以开放协同促进报道议题多元化、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等实践特征,探究智媒时代建设性新闻应用的优势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致富经》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七套的涉农经济栏目,其内容定位于以百姓视角解读他们身边的致富明星,报道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致富经验和创新做法,给观众以启迪智慧,更新观念的具有时代感的真实案例。2010年,一向以传播致富经验为根本的《致富经》节目将目光对准了更为广泛的平民百姓、布衣草根,推介他们身边的致富明星,交流他们身边的致富经验。  相似文献   

5.
林迎颖 《中国报业》2023,(12):190-192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编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趣味性。新闻采编部门应将经济发展需要、群众新闻需求作为先决条件,针对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传播速度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群众对信息的差异化需求,保证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编能力的自我提升应强化节点意识,打造集成化的技术平台,创造特色的新闻作品,通过互联网形成多渠道传播,并根据受众的新要求,提高新闻产品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6.
严庆合 《中国报业》2023,(5):166-167
民生新闻以服务大众为主要宗旨,传播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提升民生新闻的互动性和时效性,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反映人民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鉴于此,本文基于融媒体视角,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试图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十面霾伏”“PM2.5”成为新闻热词,大众的目光越来越聚焦在环境保护上,环保新闻成为人们了解身边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因此,环保新闻的写作.是否从民生角度出发,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做好环保新闻与写好民生新闻一样,生搬照抄政府文件、统计数字不可取,现代传媒要用“群众的眼睛”看世界,通过科学的态度、生动的语言、身边的故事,向大众传达正确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让环保新闻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民生。  相似文献   

8.
郭雅莹 《中国报业》2023,(9):224-225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本文以北京日报《民生调查》专栏为例,简要阐述新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如何在新闻监督过程中践行“四力”,通过一篇篇有温度、有力度的报道,当好党和群众的“喉舌”,彰显地市党报的担当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对促进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己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新闻也成为经济新闻中的热门领域,关注度高、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但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如今房地产新闻报道出现了平民视角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刘颖 《中国报业》2023,(13):142-143
5G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使得群众获取新闻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然而,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形式仍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对新闻的需求。对此,新闻编辑要主动创新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以推动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新闻编辑可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新闻选材方式等策略,快速融入到5G时代的发展趋势中,以促进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已成为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假新闻或是新闻中传递的信息不准确,将给群众在使用这些信息时造成判断的失误或是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记者和新闻媒体在采写或播发新闻时应遵循现象与本质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要求所报道的具体事实是真实的;新闻真实,也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报道的事实与结论在逻辑上是科学的。同时这个结论应当经得起事实和群众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贾楠 《中国报业》2023,(9):178-179
旅游业的新闻报道具有服务、引导、专业、文化等特点,只有与现实生活和群众紧密结合,跳出抽象化、冷冰冰的语言,使其具有更多的温度,才能赢得读者青睐。文章对地方旅游新闻报纸的媒体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在旅游新闻中创新使用不同的报道方式,使其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成为人民群众文化,从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旅游新闻的适应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物价工作面临“四难”:即定价批费难,表现为“批也不是,不批也不是,不批部门不高兴,批了群众不高兴”;监督检查难,表现为“笑脸相迎,背后一枪”;治乱减负难,表现为“部门强叫苦,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名誉,比收集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记者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发表文章认为,在抗震救灾中的采访应遵循“减少伤害”的原则,希望各记者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相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即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新闻报道形式.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事态核对昨日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6.
程鑫 《中国报业》2014,(14):48-48
本文通过夜间看病难的一组成功报道为例,解析了如何以民生视角从普通的小事件中,发掘百姓所关注的大新闻,从而使民生新闻更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陈瑞 《中国报业》2023,(1):140-141
面对民生新闻亟待创新的局面,《新安晚报》构筑有影响力的“民生圆桌谈”平台,以深入解读的方式,发力于“三变”,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民生新闻,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如何打造有温度高品质的民生新闻?如何让民生新闻栏目深入民心?近年来,《新安晚报》以《民生圆桌谈》栏目为依托,围绕百姓关切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一定影响力的报道,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读者的好评。本文以《民生圆桌谈》栏目为例,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明月 《中国报业》2014,(22):39-40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具有自身发展的逻辑,突出体现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目前,中国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存在着诸多缺陷与困境。本文以马航客机失联为例,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试图分析当前媒体在对相关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晓亮 《中国报业》2011,(11):67-67
“走转改”正在继续。这是继去年“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活动之后,新闻界又一大型专题活动。“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其成为一场从上到下、遍及全国的浩大教育活动的主题,本身就值得每个从业者深思。新闻能脱离民众吗?能摒弃人本关怀和民生视角吗?可以沦为上对下的空洞说教吗?想来职业新闻人都不会给出肯定回答。  相似文献   

20.
余秋霞 《中国报业》2023,(9):208-209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全媒体记者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视角、深入挖掘民生新闻的内涵、建立优质媒体矩阵、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强化舆情预见能力等措施,以便提升全媒体记者的报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