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星巴克之变     
林风华 《中国品牌》2013,(11):78-80
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星巴克倡导办公室和住所以外的"第三空间"概念,给咖啡这一古老消费品赋予了时尚灵魂上世纪90年代末,星巴克(Starbucks)这个意译与音译巧妙结合的外来词进入了中国白领阶层的视野。从那时起,浓郁芬芳的咖啡、柔软舒适的沙发、清新舒缓的音乐、落地窗外的车水马龙,连同30元一杯的不菲身价,都成为一辈人时代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闲暇时在这样"超小资"的氛围内促膝而坐,对于死党闺蜜交流心迹、情侣丁克增进情感、同事伙伴融洽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路  婷婷 《中国广告》2005,(9):54-57
星巴克的咖啡价格稍高于同类产品,但这没能阻止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走入星巴克,原因就在于星巴克发现了消费者对咖啡饮品的新需求.在它的杯子中装满的不仅是咖啡.还有浓郁的咖啡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个优质品牌的塑造不单单是塑造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加入文化的因素。 针对咖啡这种高品质的快消品行业,2009年,我们星巴克重点工作是提升顾客的“第三生活空间”体验,在门店里与顾客真诚的互动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成功营销》2009,(11):52-55
在消费者心中,现煮咖啡与速溶咖啡不属于同一级别,而星巴克历来是前者的代表。星巴克选择了险招,旨在速溶咖啡领域再切出一块市场来。  相似文献   

5.
朱燕 《现代商业》2013,(19):68-69
星巴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咖啡烘烤商与零售商,在传奇人物霍华德.舒尔茨的经营下发展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店。星巴克通过咖啡这种载体,创造了独特的"第三空间",提供一种星巴克式体验。星巴克始终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积极倾听顾客意见,最终塑造了强大的品牌资产,提高了品牌溢价。星巴克注重员工的内部营销,并采取一种卓尔不群的口碑营销方式,培育了顾客忠诚度。本文以现代营销的视角解读星巴克走向世界的成功的营销策略,以及来到中国所采取的本地化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央视播出的一个名为"星巴克咖啡中国市场高价"的20分钟专题片揭示:在北京星巴克,"一杯物料成本不足5元人民币的拿铁咖啡在中国卖价27元",比美国星巴克售价高出三分之一。一时间星巴克事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引起了一番不小的商海争鸣。有的被央视采访的消费者得知了中美星巴克价格差异之后,认为中国星巴克价高不合理,卖贵了。而有的消费者却说:原来以为那么时尚雅致的星巴克是有钱人去的地方,早知道星巴克一杯咖啡才27元,那我们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去的呀,  相似文献   

7.
星巴克咖啡自1971年问世以来,已成为世界性咖啡品牌。星巴克在出售精品咖啡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其咖啡文化,力求让顾客喝到咖啡的同时还能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而星巴克咖啡的商标作为其文化的代表性标志,随着其品牌在世界经济中的持续渗透,也在与时俱进地改变着。本文通过探究星巴克商标的创立背景、对比三次商标的变化及其内涵来看文化对商标的影响,使对美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能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钱颖 《中国工商》2005,(2):98-100
从星巴克出售的咖啡价值谈起 从1971年西雅图的一间小咖啡屋发展至今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星巴克咖啡馆的成功源于长期以来对自身人文持质和品质的坚持:它特别强调文化品位,营造出一种家庭和工作以外的“第三场所”.一个时尚而温馨优雅的环境。人们在这里放松心情.摆脱繁忙的工作.可以稍事休息或是约会,以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商标之战     
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惟一能和星巴克抗衡的当数上岛咖啡连锁店。上岛咖啡,这个历经20年、在台湾诞生却在大陆迅猛发展的著名咖啡品牌,因为一场始自2003年的著作权、商标权纠纷,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上岛商标案被列在《中国消费者报》推选的“2005年度十大最值得消费者关注的商标侵权(纠纷)案例”中,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上岛商标案已被收入美国哈佛大学商战教材。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咖啡世界连锁品牌星巴克(Starbucks)是以员工为本的优秀典范。星巴克始创于1987年,舒尔茨以美国西雅图的第…家店起家,迅速扩张,发展到今天在全球28个国家有5689家连锁机构,并于1992年在美国成功上市。今天,舒尔茨已经把咖啡从一种大众消费品变成了高级的消费体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星巴克的咖啡香飘全世界。了解星巴克的人都知道,舒尔茨这种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员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在星巴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以下简称「瑞幸」)控诉星巴克咖啡(Starbucks)(以下简称「星巴克」)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简称《反垄断法》)第14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但如果从商业经营模式去深入分析,星巴克未必与瑞幸在同一市场竞争。同时,瑞幸进入市场的速度及力度,亦难以使人信服星巴克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此外,星巴克与物业业主签订之「排他性」租赁协议,亦不代表星巴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可能只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之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2.
很久之前,也许没有人会相信中国的消费者会愿意花费30元人民币来买一杯咖啡。但仅仅过了几年,如同在其他国家一样,星巴克再次证明不仅这是可能的,并且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浪漫的咖啡体验、温暖和共享的感觉,这就是风靡全球的星巴克式的品牌体验。  相似文献   

13.
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咖啡店在亚太地区第1000家店在北京开业,由此标志着星巴克咖啡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新开业的星巴克咖啡鼎好店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而这亦是北京  相似文献   

14.
数字和社交媒体持续升温,消费者紧随其后,他们乐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消费体验。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78%的消费者相信同伴的建议。作为一个品牌,有价值的活动是建立起一个社区,与消费者对话来扩大它的知名度、提升他们的支持度。在星巴克,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第三空间",而且还要在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领域不断开拓,尝试新的创意,为顾客打造新鲜时尚的星巴克"第四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分析理论,分析讨论了星巴克咖啡公司在各个价值链活动中的竞争优势。在价值链分析方法下总结出的星巴克咖啡在各个环节的方法,以及这些难以被其他同行所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使星巴克咖啡可以长期保持行业竞争力,是星巴克咖啡在中国市场取得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深耕喝咖啡的场景,星巴克不遗余力挖掘"关系价值"。约会或商务会谈,人们选择咖啡馆的名单上已不止星巴克一家品牌。现在,卖咖啡要花更多的心思"勾搭"。全球最大咖啡连锁企业如何留住"花心"的消费者呢?星巴克的应对方式是做"加法"。除卖咖啡之外,星巴克一直不遗余力挖掘喝咖啡这个场景可连接的所有服务,从产品层面进行业务延伸,"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7.
张娅 《商务周刊》2009,(23):56-56
经过19个月的变革,2009年的星巴克开始有了复苏迹象。截至2009年6月28日的第三财季,这家咖啡连锁商实现利润1.515亿美元,时隔一年之后总算扭亏为盈。在11月9日最新发布的第四季财报里,虽然净利润有所下降,星巴克还是保持了赢利。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重新出山后采取的一系列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调整举措显现出成效。  相似文献   

18.
星巴克从西雅图的一间咖啡零售店,发展成国际著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店,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体验式的文化氛围引领消费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导向赢得员工信任;创新的文化追求助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促进星巴克成功最主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在星巴克还是在上岛,都可以看到桌上摆着手提电脑,边工作边喝咖啡的外国人。咖啡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种饮料,它带给人们的是享受、健康、振奋;作为一种文化,咖啡熏陶出西方男人独有的优雅浪漫、凝重有力的品质。与西方人做生意,免不了要与其共同品尝咖啡的美味,可是作为经理人的你,对西方人酷爱的咖啡又了解多少呢?  相似文献   

20.
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惟一能和星巴克抗衡的当数上岛咖啡连锁店.上岛咖啡,这个历经20年、在台湾诞生却在大陆迅猛发展的著名咖啡品牌,因为一场始自2003年的著作权、商标权纠纷,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上岛商标案被列在<中国消费者报>推选的"2005年度十大最值得消费者关注的商标侵权(纠纷)案例"中,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上岛商标案已被收入美国哈佛大学商战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