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由于刑事诉讼主要为国家公诉机关提起,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则常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准确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避免被害人因得不到补偿等原因而陷入生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姚远 《魅力中国》2010,(27):251-251
刑事和解是基层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司法改革尝试,近年来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受到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和被害人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周翔  何妙松  蓝颖 《魅力中国》2010,(33):55-58
在我国,对刑事和解的定义,大致经历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阶段大体都是参照西方定义。将刑事和解与“Victim-Offender Mediation”或“Victim—Offender reconciliation”等同。前者称为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和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会商。它的基本涵义是指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通常是一名社区自愿人员)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入刑事处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侯亚萍 《魅力中国》2008,(25):82-83
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危害性、发生领域、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等方面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采取不同的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底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强调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制度,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要求的体现。本文着重探讨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作为解决刑事案件的方式,抑或是样式,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已经在西方众多国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对此加以借鉴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思路,必将对我国当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大的政治背景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理论学术界,都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付静娜 《魅力中国》2010,(20):104-104
随着法治的发展,刑事和解制度逐渐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实务界人士也开始积极地探索和试行。它为我国刑法领域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刑事和解制度已引起了不绝于耳的赞成与质疑的争论声。在此特结合学者的讨论与我国的法制现状,理性分析刑事诉讼制度的中国化,并提出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7.
梁洋 《魅力中国》2014,(11):309-310
未成年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处着眼,其代表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小处着眼,其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金山 《魅力中国》2008,(25):64-65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然法理念下的恢复性司法原则和诉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爱鹏 《黑河学刊》2012,(3):109-112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是运用刑事和解制度处理案件、解决刑事纠纷的最基本的条件。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对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都有明确的规范,我国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部门对之认识不一。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加害人认罪、悔过;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有明确的被害人等。  相似文献   

10.
史瑛瑛 《魅力中国》2014,(5):316-316
刑事和解称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人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方式补偿被害人,并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被害人要求或者同意司法机关对犯罪人依法从宽处理而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刑事和毹的目的是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恢复被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并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新刑诉法对刑事和解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确立的刑事和解制度具有缓和性、自主性、互利性等特点,在适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3,(20):72-72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却常以公众利益为由而牺牲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而作为其中特殊群体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本文从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群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对刑事诉讼工作有所帮助。一、我国现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志鹏 《魅力中国》2011,(20):163-164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有重要作用,它以被害人为中心从而能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明显存在不足,被害人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诉讼地位不够明确,物质利益和人身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各地区在刑事和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实践,这些地区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海州 《发展》2011,(1):45-46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现状 我国对未成年罪犯在处理上经历了一个从打击为主到挽救为主的转变过程,我国刑法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情况的实际出发,在刑法中区别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刑罚和量刑,  相似文献   

14.
徐旭 《魅力中国》2014,(13):294-294
近年来,多起影响恶劣的虐待、遗弃、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刑事立法和司法时未成年被害人的关注不够、保护不充分已成诟病。对此,本文从制度设计之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当前检察机在未成年被害人保护领域亟待重构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刑诉法的修改从立法层面上首次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全面细致地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内容,明确了操作程序,刑事和解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在具体操作中的现状和困境,并对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是检察机关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具体体现,也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在我国是个新建的法律制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它直面的问题很多,应当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许琼 《魅力中国》2014,(5):342-342
2012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刑事和解制度得以确认并开始指导司法实践。刑事和解尊重当事人的刑事主体地位,代表了国际刑事司法发展的新潮流。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现实需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正是本文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研究的意图。本文以刑事和解概述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完善刑事和解及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发挥刑事和解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余丽 《乡镇经济》2014,(4):84-88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纠纷解决机制,为更好地实现“和为贵”文化传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谐社会建设等目标,理论与实务界都对该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刑事和解法庭同劳动法庭、税务法庭等专门法庭一样,是为顺应实践所需而设想的一个制度,通过该法庭的设立可进一步彰显刑事和解制度的权威,实现刑事和解的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制度自从开始一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冲突的一种模式,作为一种刑事纠纷解决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为很多国家所采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刑事和解制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2012年新修订的刑诉法中将刑事和解制度纳入其中。目前,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草创之初,在制度构建和实务解决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法定程序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必要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司法机关也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工作思路的调整,提出了“和谐司法”的理念。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2007年的工作时又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这可以视为建设“和谐司法”的一个具体举措。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