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方财政能力将会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和动力变化的挑战。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地方财政能力评价模型,运用2000-2014年15年的数据从财政汲取能力和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两个维度评价了陕西省的财政能力。研究发现,2012年经济步入新常态后,陕西省地方财政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有所加强,但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弱化了财政汲取能力,整体的财政能力受到抑制。应当从财税体制改革、优化供给结构、以支促收等方面努力增强陕西省的财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财政理论在论述地方财政职能时,都隐含着资源可以在各辖区间充分流动的理论前提,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再分配方面的作用有限;但是,新近的一些观点对此提出了挑战,而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地方财政的实际职能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些新的观点.从长远来看,中国地方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地划分事权.在此基础上,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地方财政职能才能不断优化,财政支出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1993年伊始,为了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国家采取了适度紧缩信贷、管住信贷“闸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践证明并非上策。按过去常规,货币投放只有两个口子,一是财政,二是信贷。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货币投放又多了一个口子——企业直接融资。中央银行虽管住了信贷“闸门”,收缩信贷规模,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企业为了生存,则可以采取所谓变通手法,诸如采取地方金融机构变相担保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地方财政的信托投资公司直至地方财政直接向金融机构折入资金和企业指令性的职工内部集资等等。转过几道弯之后,最终占用的还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从而使“一逾两呆”贷款不断增加、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甚至连利息也不能收回)和存款增幅下降。这对社会经济热并未产生多大的制约效应,倒是催化了民间融资活跃、社会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4.
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定量分析土地财政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土地的出让收入构成了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出让冲击最高可解释34.21%的土地价格波动,土地需求冲击可解释超过50%的投资波动,并带来消费、投资及产出的正向响应,说明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通过影响土地价格传导至实体经济,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因此,改革分税制度、完善土地市场机制、制定科学的长期供地计划、加快土地市场改革进程,有助于避免供地行为本身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美晓 《时代金融》2014,(8Z):199-199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底至今,果断采取了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和巨额财政刺激计划。近期刚刚公布的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以及此前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各项指标的良好表现,均显示出这些经济刺激政策正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8.
振兴地方财政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对此需要统一认识,采取相应对策:把握财政发展战略总方向,更新财源建设思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创新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9.
樊彩跃 《新金融》2008,(11):17-20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长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调整。展望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长将会继续向下调整。为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  相似文献   

10.
完善分税制改革和规范省以下分税制体制的设想四川省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不仅增加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而且也调动了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的积极性,作用明显,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省以下分税制体制很不完善。为此...  相似文献   

11.
毛莹 《财政监督》2009,(8):74-7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给地方财政乃至整个地方经济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它是处于地方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地方财政出现危机之间的一种状态.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将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考虑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政策是财政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工具。构建现代地方现代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必须在特定经济目标所决定的统一框架下进行,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财政政策效果发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3.
周顺明  曹世军 《财政》1991,(4):53-54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对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经济工作方针。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部门,理应积极搞好财政工作的治理整顿,为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稳定的财力保障,为此,必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实施合作共赢的财政政策。根据离散系统演化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本文讨论了"同质型"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合关系,并对存在区域利益共享、纵向激励约束的经济情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提高区域共享收益时,"同质型"政府会倾向于采取合作的财政策略;提高惩罚力度可促使地方政府较快地实施财政合作政策;而在外部共同利益减少时,地方政府也会提高合作概率,以形成"联邦"式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博弈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财政分权,世界范围内,地方公共债务的日渐膨胀以及拖欠或违约已不是个别现象, 情况严重的甚至引发了一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但是,要全面考察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和中央政府救助动机绝非易事。本文试图梳理解释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博弈理论,分析地方债务违约博弈中,双方的动机,以探索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制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观测货币政策、城镇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对广东各地区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对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将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要采取综合调控措施,遏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目前正在实施的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措施,就是针对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精心设计的一项“一箭多雕”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土地财政和政府隐性担保融资机制,借此考察在土地财政体制下土地价格的波动特征、驱动因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2004Q1到2016Q1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土地需求冲击、土地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是驱动中国土地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冲击和土地供给冲击是引起短期土地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土地需求冲击在长期中驱动了土地价格波动。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土地财政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放大效应,正向的土地需求冲击将推高土地价格,并通过抵押约束机制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放大该效应,并进一步对土地价格形成正向反馈,从而引起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在土地财政体制下,正向的土地供给冲击有助于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并减少宏观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19.
考察宏观经济增长对证券公司微观效率的影响和作用,实证研究获得了经济增长不利于金融发展和证券业效率提升的证据,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是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改革不尽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和地方官员考核晋升制度、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证券公司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突出的“土地财政”问题,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转型期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和价格是否由财政分权和经济目标考核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出让更多的土地来获得收支平衡,导致出让收入增加和价格快速上涨;在经济目标考核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工业和商业混合发展模式,工业上采取协议方式低价出让土地与商业上采取“招拍挂”方式高价出让土地,两者之间差距逐渐扩大;房价和地区市场开放度也影响土地出让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