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学佳  黄健 《新金融》2006,(8):53-55
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3天后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为50亿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互换交易第一单正式完成,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那么究竟何为利率掉期?在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利率掉期的开展将会起到怎么样的积极作用?又将会面临怎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将试图从这些方面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单超 《海南金融》2006,(1):24-27
利率理论在西方存在着众多的流派,在他们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形成了不同的利率管理方式和方法。我国作为一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管理的绩效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得失。本文试图从西方利率理论入手,分析我国利率管理的历史与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可辉 《南方金融》2007,(7):29-30,34
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农信社开展利率定价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肇庆市近年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推广工作的总结分析,从中发现当前农信社开展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主张提高利率的人士中,以主张提高贷款利率的人居多,主张提高存款利率的人较少,而主张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的更是寥寥无几。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还囿于旧的分析视角,而新视角包括以下一些新认识:  一、加息是保护“三农”利益的需要  在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存款名义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利率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利率结构的一些建议。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利率结构主要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金融市场利率及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三层次的利率结构中金融市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整个利率的基准 ,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影响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银行体系利率大致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其中由央行指定的利率主要有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等。在货币市场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地位。在信贷市场上,在特定时期,保持适当的存贷款利差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一些阻碍信贷市场与货币市场统一的制度安排的存在,这两个市场间的利率传导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率体系,下一步应逐步弥合市场分割,加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9月5日宣布,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这一政策的宣布表明我国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进程.那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系统内部和外部提出一些建议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问题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农村信用社虽然已经积累了利率定价的一些基本经验,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限制和市场定位的特点,决定其利率定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加强中央银行在其利率形成机制中的指导作用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廖德芳 《时代金融》2014,(5X):80-81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风险,本文就如何运用套期保值原理防范利率风险作一些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利率互换市场的不断发展,通过对标准利率互换协议中的条款进行变化,市场创造出了非标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模式。一些市场参与者尝试通过非标准利率互换交易组合用于企业间资金借贷,偏离了利率互换交易的基本功能,有违监管要求,同时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应当否定其法律效力。资金借贷有资金借贷的合法途径,利率互换不能成为借贷工具。  相似文献   

11.
《吉林金融研究》在2001年第3期“观点争鸣”栏目,曾刊发过笔者撰写的《对现行利率政策的几点看法》一文。相关问题上级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的问题已经解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及利率政策的调整,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利率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作为调节资金配置的杠杆和最灵敏的经济信号,其市场化的进程被认为是一国金融深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从中国应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潜在的风险两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的利率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进程,最后介绍了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安排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罗浩 《中国外汇》2006,(5):58-60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某些借有外债的企业来说,利率风险已成为其心中难以消除的痛。在过去二十年中,国际利率市场风云变幻,令一些企业损失惨重。以6MLIOBR为例,其最低时仅为0.98%,最高为12.63%。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外债均采用浮动利率形式,起伏不定的国际利率令企业债务成本难以确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显得十分有必要且紧迫。中国工商银行的一起成功控制利率风险的案例无疑是有力的证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竞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存货利差的缩小及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无疑将会围绕利率展开存贷业务的竞争。本从微观角度,运用了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修改传统的“折拗的需求曲线”模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各个时期利率竞争的态势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2月份的银行间利率市场经受了年内首度加息的冲击,但是市场迅速修复了政策冲击创伤,以长期利率为代表,债券市场整体利率重心显著下行,市场的情绪与预期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风险,本文就如何运用套期保值原理防范利率风险作一些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中国金融电脑,2005年第2期《自由论坛》栏目中就恢复期货交易谈了个人的看法(详见《恢复国债期货势在必行》一)。后来,又阅读了一些新的关资料,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看法,感觉有些问题阐述得不够全面或深入,故借贵刊的《编读往来》栏目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从2006年年初开始,货币市场的运行态势开始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在交易量继续快速增加的同时,市场利率也在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主要品种的回购和拆借利率甚至超过了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货币市场这种量价同时上涨的态势与2005年的量涨价跌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短期利率的飙涨实在令人费解,因为流动性的增加本应该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而不是上升。除了利率水平的上升之外,利率的波动也在迅速加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向好。但GDP增长仍然偏快。投资规模和增速居高不下。调控任务仍很繁重。在此情景下,一些专家纷纷预测,中国政府可能还会出台一些包括加息在内的调控措施来加强和巩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也在加快,人民银行在放开外汇大额存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的基础上,今年又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利率政策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以来有关利率政策理论的回顾,以时间和经济学派为线索,在分析当时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上,选取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以及利率自由化等主要问题展开论述,试图归纳与说明20世纪利率政策主张的争议与演变过程。并由此引发对中国利率政策运用上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