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勇 《南方经济》2012,(11):130-145
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本文首先构建了空间旅游业发展模型,然后在考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省域市场潜能、旅游业聚集密度与旅游业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和旅游业聚集密度对旅游业空间聚集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还进一步借助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验证了市场潜能、聚集密度对我国旅游业空间聚集的稳健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刚性环境规制约束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章将信息化水平、环境规制引入经典生产函数,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区位商指数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信息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信息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环境规制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基于此,提出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优化制造业聚集格局,并对制造业过度集聚的地区施行环境规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经济学理论,选取2012—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及演化特征进行测度,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负空间相关性,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两极格局明显;从计量结果来看,产业关联性、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支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发展影响显著。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促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区位熵对京津冀地区13市2008—201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探究,最后引入3种空间计量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等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影响。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省市徘徊在勉强协调状态;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自相关关系,绝大部分省市属于"高高(HH)"、"低低(LL)"的空间集聚类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滞后型空间效应也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承武  王庆 《开发研究》2020,(3):152-160
在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两者的空间相关性及相互驱动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明显,高集聚区向东南沿海转移,而低集聚区未发生明显变化。(2)全局空间范围内,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大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城市化的驱动效应。(3)局部空间范围内,二者相互驱动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相互驱动模式可分为城市化强驱动型、城市化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弱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强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强驱动型等6种类型,各类型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块状集聚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空间面板统计模型,选取2003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经济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维度动态研究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高-高"聚集的区县较少,主要集中东部地区,并向沿海地区辐射。"低-高"和"高-低"聚集的较多,集中在中部地区。"低-低"聚集的区县较多,主要集中在浙南、浙西地区,呈现经济差异小、水平相对较低特征。建立随机效应空间误差模型,得到人口负担率增长1%,人均GDP相应增加0.021元;人均外贸额每增加1元,人均GDP相应增加1.34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分布,并利用回归模型探索空间分布的外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具有空间集聚的分布态势,形成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域;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集聚效应逐年增强,最终形成"一圈一群一带"的城市组群分布格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资金补贴、数字化服务商投入、产业园发展水平是影响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贫困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反映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广东省2 277个省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及致贫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贫困村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现明显的环珠三角集中分布,存在1个明显的集聚组团和3个集聚次中心,核心—边缘特征较为显著;在区域分布差异上,空间分布高度集中,粤北地区贫困村数量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在空间分布关联上,呈现粤东西北热、珠三角冷的空间关联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广东省贫困村整体致贫因子主要包括交通闭塞,路网密度较低;远离城镇,缺乏辐射带动;产业薄弱,经济水平较低;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比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2.
牛艳华 《科技和产业》2021,21(5):104-10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制度因素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经济制度环境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浙江省11个地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对浙江省2003-2011年市际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基本呈现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即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产业比重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环境对创新产出不存在显著影响;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经费投入影响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4.
吴敏  曹家和  张乐 《特区经济》2012,(4):272-274
本文使用"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自然资源、需求要素、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间竞争以及经济政策等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96~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我国沿海地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的地理优势,同时发现,当地的需求和政策也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②我国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市场开放度较高,要素的影响作用明显,这有利于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正反馈作用和收益递增作用的增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而在市场开放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各要素孤立存在,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优势网络,其金融产业也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工业低碳转型,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布在H-H型与H-L型聚集区;劳动力集聚抑制了本地及邻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产业密度等指标则具有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已通过稳健性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东、中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西部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机理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黄河流域山西段3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运用ArcGIS10.2软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采取平均最近邻指数、非均衡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等方法,探究山西省黄河地区的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呈现出“南部大集聚、中部小集聚、北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形、坡度、坡向和河流是最直接的自然影响因子,而人口和经济是最基本的人文影响因子,交通则是辅助的人文影响因素,共同影响着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空间误差模型,考察了2000-2012年中国大陆各个省际区域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省份间的经济增长率空间集聚分布规律明显;考察期内的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性;四种空间关系均会对经济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产生影响,其中几何中心距离关系影响最为明显;模型均显示出区域间的正向相关,而以空间固定时间不固定效应相关性最高。据此提出要结合区域间的能源禀赋、环境约束等实行差异化的政策,以保证能源、环境与经济的正向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特性具有新的变化。选取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能源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西北地区能源强度较高,东南地区能源强度较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外开放程度与能源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对能源强度的降低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