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利润表已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全部的未实现损益,利润表的改革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国外主要会计机构如ASB、IASB等已在利润表中加强了全面收益的披露。我国新准则中的利润表仍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深入,需要在利润表中充分披露更多的全面收益。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全面收益的披露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重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全面收益的披露方式,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在利润表中列报全面收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3,(22):167-168
改革目前我国以"利润表(损益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共同作为业绩报告披露的模式为单表(财务业绩表或全面收益表)披露模式已成为当前业绩报告披露体系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关注收益信息的披露。适应全面收益观对财务业绩报告进行改革是国际趋势,我国新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反映出了全面收益观的应用,引入了利得和损失概念,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对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5.
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导致仅仅通过利润表反映企业的收益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应用全面收益概念进行信息披露成为必要。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充分地应用了全面收益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刘文辉 《会计之友》2012,(27):18-19
为了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在200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要求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首次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利润表实质上已变为综合收益表。但是,根据三年来的实践,综合收益指标受关注程度比较低,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综合收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永斌 《财会通讯》2021,(13):10-13,19
近年来,我国利润表列报形式在维持现行利润表基本理念框架(综合收益观)基础上,频繁进行利润表列报顺序调整和列报项目增补,这些变革虽然动作不大,但是从这些细节性变革,可以一窥利润表列报变革的机理和趋势.本文旨在重点梳理2014年确定全面收益披露框架以来我国一般企业利润表列报格式的系列调整变化过程,对照国际财务报表列报发展趋势,从企业经营方式、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风险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我国利润表列报形式变革的内在动因和机理,推进利润表列报变革,促进利润表信息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财务会计中,正确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2014年我国财政部修订了五项并颁布了三项新会计准则,其中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要求利润表的最后披露项目为综合收益,即利润表事实上是综合收益表。文章根据同为资产负债表角度的综合收益和所得税会计,探讨企业财务人员如何更好地利用综合收益及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相关数据为企业所得税会计服务,消除他们对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与纳税调整的时间性差异关系的困惑,并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豁免以及难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融资租赁在会计上的处理主要考虑是如何根据配比的原则,将租赁收益合理地分摊于租赁合同中包括的各会计期内,属于收益的递延。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收益的地位日趋重要,配比就是为收益计算而服务的,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成为一堆待结转的余额,即被认为是为获取未来期间收入而预付的费用,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从属于利润表;同时,过分重视利润表(实际上就是配比问题)就会出现递延损益项目,但这一项目的揭示与披露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项目在会…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关系到股东的利益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取决于会计准则尤其是会计报告的编制。纵观会计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步入了以科技、信息为特征的新经济阶段,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财务报告一利润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人们要求对利润表进行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分析了利润表的不足,并结合国际上的收益表改进动态及我国的国情,对上市公司利润表的改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全面、公允地报告和披露企业真实的业绩水平和获利能力,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表的要求。西方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IASC在进行财务报告改革时,把业绩报告的改进作为重点,目前较一致的做法是在传统利润表的基础上报告全面收益。新企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我国现有会计学教材中流传的综合会计等式存在着基本的逻辑错误.在考虑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后,对综合会计等式的推导及其结果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资产负债表要素与利润表要素间的平衡关系及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形成路径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认为应从市场环境变化下的管理层意图所导致的会计确认这个视角,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其他综合收益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已确认未实现利得与损失分别列报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使得企业业绩信息缺乏完整性、清晰性和及时性,也不符合国际财务报告改革的大趋势。改进的思路可以从理论准备和报表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从理论准备层面进行则要深化对企业业绩报告要素分类的研究和强化对企业业绩报告会计要素确认原则的研究;从报表设计层面进行则包括:一是通过补充揭示财务业绩信息、构成新的业绩报告体系,将传统利润扩充为"收益与全面收益表",使业绩报表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二是以"实现"为标准,将收益划分为已实现利润和未实现其他全面收益两部分;将已实现利润划分为常规业务的经营利润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偶发性业务形成的非常利得和损失。  相似文献   

14.
收益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然而会计学与经济学关于收益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所确认收益的概念既有明显的差异性,又有不可避免的内在联系性.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相关性,使得会计学吸收经济收益确认上的优点形成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全面收益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趋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中对利润表的调整进一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又一次趋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面收益的涵义入手,介绍了国外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在决策有用观的确定及公允价值的适度运用等条件下,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并指出了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最后,论述在全面收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现行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改进的具体方案,即系统地报告全面收益。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三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增加了利得、损失两个要素,并对利润表进行重新编排,确定了会计收益向综合收益转变。本文梳理了关于利润表改进的大量文献,就各家观点和利润表改进方案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其结果不能区分已实现的损益与未实现的损益,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全部收益。本文阐述了借鉴发达国家全面收益理论与方法,采用全面收益的概念编制全面收益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文章对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下全面收益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最新进展,并讨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全面收益会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属于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更倾向于可靠性,加之我国原会计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所以我国实际上没有引入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也不具备报告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使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引入了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使得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