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艳  肖崎 《海南金融》2006,(7):14-17
本文借鉴Kopecky-VanHoose有关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影响的模型,将银行资本内生化,通过分析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约束条件下经营目标最优化情形,阐释了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联系。文章最后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资本充足要求下的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联系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制定的启示及对银行业管理的意义,并提出协调两者目标一致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于完善两者的调控框架非常有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146家法人银行近三年的季度监管数据,研究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状况、流动性状况等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等宏观审慎政策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不同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不同类型的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影响也有显著的差异化,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受流动性状况制约,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受资本状况和资产质量双重约束,村镇银行信贷投放同时受资本状况、净息差和资产质量三重因素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制,加大逆周期资本调控力度,出台化解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职能,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并有效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惩罚力度和货币政策变量来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拓展模型,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交互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周期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能有效防范监管范围内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具有互补性,随着资本监管压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增加,有利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发挥风险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协调机制得以加强,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货币政策利率调控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收紧与资本监管趋严都会对银行信贷产生负向影响,但是二者的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区别;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引发银行信贷收缩,而资本监管标准的趋严无法直接、显著地作用于信贷,必须藉由货币政策变动才能发挥效果。因此,本文建议:应谨慎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本监管的交叉作用、合理把握调节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稳定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运行以及监管政策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是否对银行的信贷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利率条件下,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存在。(2)对大型银行来说,不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变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限制;对城商银行来说,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监管政策趋严不会对信贷产生影响,但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此时若监管政策也趋紧对银行的信贷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不管存款利率水平如何变化,监管政策不会对银行信贷产生限制。(4)对大型银行来说,在同一贷款利率水平下,监管趋严会降低信贷规模,对城商银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启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6.
由于银行特质性的差异,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性不一样,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随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建立和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也会发生调整,从而有可能加剧银行特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大背景,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 (GMM),将货币政策信号、银行特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状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选取更具现实性的风险承担指标,对不同货币政策信号下我国银行业的不同风险承担状态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信号对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性大相径庭。由此本文提出,在资本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货币当局应该考虑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变化时所作出的不同程度的风险调整,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并考虑与监管政策的配合和尝试监管手段的货币工具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1997-2011年121家银行实证检验我国银行业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以及银行特征的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2)银行资本充足性以及流动性在不同货币政策下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不同作用,这说明微观特征对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差异化的影响,规模越大,银行结构集中越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准备金需求的变化、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还受制于商业银行资本量、风险偏好以及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因此,强化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必须配合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开始重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目前,将资本监管压力、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大多文献只侧重于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把以上三者置于同一框架中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资本监管压力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并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来刻画资本监管压力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04—2016年我国125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资本监管压力、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济南金融》2011,(12):18-22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效应,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行为调整传导了调控政策,同时也引致了对冲调控策略行为。为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约束力的量级差异,本文以银行信贷期限配置行为和房贷行为为例,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纳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1998~2009年我国175家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数据,研究了资本监管制度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本文发现,现行的资本监管制度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银行依据自身资本水平调整资产结构,资本充足银行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贷款比例较高;而资本不足银行则减持风险资产,贷款比例下降。此外,由于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约束不同,资本水平对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资本对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的约束效应更明显。本文的这些发现为监管当局的资本监管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并提出进行差异化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建军 《新金融》2012,(5):34-39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是商业银行会计和监管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影响到资本充足和拨备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但是会计准则和监管标准缺乏协调使得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监管有效性降低。本文研究国际监管机构和相关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的协调,研究我国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和监管的协调,提出完善我国贷款减值会计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公约的要求,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于2004年1月开始,在全国的银行系统推行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管理。作为国际银行界主流的监管政策,资本充足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中国中部某省份2002年至2006年的商业银行数据,针对包括贷款对象结构、贷款期限结构和风险偏好结构三个表征商业银行行为特征的24个数据序列,运用TRAMO/SEATS的技术方法,实证检验了所有序列的结构性变动点以及监管政策的冲击效果。研究显示,当监管当局开始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监管时,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降低了风险偏好,说明监管政策的冲击效应十分明显;但是经过大约一年后,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又选择恢复到初始状态,开始增加风险偏好,说明存在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软化效应。因此,若要保持资本监管政策的长期效果,还需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本文从商业银行行为变化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我国应对《巴塞尔协议Ⅲ》挑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导致的信贷配给使得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供给主导的市场,在这类市场上,贷款利率的提高(降低)有可能使银行的贷款数量增加(减少),从而会弱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存在着资本监管,情况则会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建立关于单个银行的模型来考察银行的行为,认为资本监管可以通过资本渠道和贷款供给的利率弹性渠道影响银行的贷款行为,继而能够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5家中国上市银行2003-2012年数据,应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考察了杠杆率约束对银行资本、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兼顾了杠杆率约束的资本监管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风险水平的逐步下降,银行资本变动与风险水平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标准,监管压力不仅作用于资本相对不足的银行,同样也作用于资本充足性银行,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具有更强的资本补充能力,向目标资本水平调整的速度更快。本文认为,《巴塞尔协议Ⅲ》关于杠杆率与资本充足性相结合的监管精神强化了金融风险监管,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计量方法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一个常规的总量调控工具。然而,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是否也存在结构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存在结构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实施效果。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仅具有总量效应,还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产生结构效应,主要是因为产业内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其配置的差异导致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一,进而带来货币政策效果的结构性差别。本文据此提出,我国货币当局应当关注各产业内资本等要素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频度和力度,兼顾发展宏观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经济周期运行下银行资本自身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监管当局的资本监管一般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因此在经济高涨期,必须高度关注信贷快速扩张的潜在后果。银行资本的顺周期变化也使货币政策效果表现出非对称性,造成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政策目标的差异往往也会导致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短期的潜在冲突,但长期目标是一致的。削弱银行资本顺周期性影响的措施包括:加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通过收取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费;利用“时点”评级方法配置资本,利用“周期”评级方法计提资本;加强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等。我国正在逐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很多研究值得借鉴,但是绝对不可套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我国转型期内的经济金融特征,构造了一个银行资产组合行为的局部均衡模型。在对中国银行业按照资产规模和资本状况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基本含义:由于银行间的异质性,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体现出了截面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立以银行资产组合行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决策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等政策建议,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导致的信贷配给使得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供给主导的市场,在这类市场上,贷款利率的提高(降低)有可能使银行的贷款数量增加(速少),从而会弱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存在着资本监管,情况则会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建立关于单个银行的模型来考察银行的行为,认为资本监管可以通过资本渠道和贷款供给的利率弹性渠道影响银行的贷款行为,继而能够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当前货币当局积极探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路径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现实需要,以银行微观竞争水平为视角,通过引入"Monti-Kelin"改进模型,利用2004~2017年我国130家中外资银行数据设定模型研究银行市场势力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市场势力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存在政策类型差异,并只在数量型下正向显著。且数量型下的银行市场势力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小规模、高资本比例、高流动性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弹性更好。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型和完善传导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