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年轻的一代,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认同、城市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社会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分离与错位、城市社会新场域与乡土经历的冲突、强烈的融入意识与融入机制缺失的矛盾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现实的群体正大量地流入城市,并且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其城市适应策略与上一代农民工截然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采用策略转换角色以适应城市:通过工作获得生活技能,奠定城市适应的经济基础;通过模仿城市人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展现舞台形象;通过和城市中的不同角色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网。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面临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冲突、身份认同等角色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特殊时期,城乡二元制引发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诞生。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由于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偏低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的限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任重道远。本文在实地调查采访南京市浦口区及盐城东台市的基础上,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限制因素,并就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分析、借鉴既有社会认同量表、访谈和自编测度语句等基础上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认同量表,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认同的结构和关联维度。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认同由自我分类、自我评价、社会评价、重要性、归属感、相互依赖感、社会嵌入和认知意识等8个维度构成。其中社会嵌入、归属感和相互依赖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群体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有着政治参与效能难以发挥的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维护能力,规范其权利维护行为,提高其权利维护意识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利,消除权利贫困的主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其次,从自身素质的内在约束、身份认同困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子,另外,还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效能发挥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的群体能否快速融入城市将影响其工作状态及其效率,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温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现阶段生活、工作、家庭等情况,指出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城市和回归乡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亦工亦农"的尴尬身份下面临着进城困难,回乡无途的困境,即总体上他们进城遭到拒绝,同时他们拒绝回归乡土,即"双重拒绝困境"。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漂移"为切入点,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和乡土回归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主体,但其身份、社会地位仍处于边缘地带。基于此,文章从组织和员工双赢的视角,以浙江省189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组织支持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控制社会-人口和人力资本特征,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各个维度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在城市社会的融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社会融入中表现最为积极,但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以期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实现他们由城市"边缘人"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却和土地、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与他们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乡土记忆、城市体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各种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重塑和调适。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逐渐替代他们的父辈去建设着这个城市,同时也耕耘着他们的未来。然而,他们同父辈一样,在融入城市中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障碍,社会保障权益缺失是当前诸多涉及新生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连跳,杭州苹果的正己烷等侵害新生代农民工利益的事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种警示,更是对加强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新兴的工人阶层,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长期处于身份得不到认同、权力得不到保障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甚至产生对抗甚至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探求其融入城市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5):164-165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职业道德问题的凸显,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这一群体职业道德现状的剖析,得出从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用工单位,社会与政府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伴随着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而产生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其内容主要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三个层面的适应与融入。当前,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之城镇居民而言明显偏低,他们尚未能够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当中来,对自己的定位依然偏向于"过客"、"外来者"等,在心理上对自己社会身份归属的判断也依然是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外的"农民工"。为此,我们应当改革户籍制度,疏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渠道,并设立专门机构,使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化。此外,还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而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已逐步成为城市制造业的主力军,成为一线生产的主要技术骨干,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主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的稳定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或将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2012年4月份笔者参与了发生在外资企业的一起以新生  相似文献   

16.
正新生代农民工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  相似文献   

17.
高俊民 《企业导报》2010,(10):49-49
"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对新生代农民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河北省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民工的主体,目前已超过1亿人.他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董碧水 《乡镇论坛》2011,(33):23-23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份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存在着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务的四大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全面和准确地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状况,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在10个省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其鲜明特点,并且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切实解决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