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燕芬 《经济师》1998,(8):24-25
著名经济学家看非国有经济黄燕芬一、我喜欢“民营”这个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我喜欢“民营”这个词,因为民营是与国营并列的。他积极主张要把中国的国营企事业搞好,同时认为,必须认识民营事业的重大意义。民营事业中的很大部分属于中国宪法中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人物志     
《商周刊》2013,(21):12-12
9月26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病逝,享年97岁。于光远被认为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界认为,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把经济学家比喻为“社会的医生”,这显然是把医生放在比经济学家更高的位置上。举个例子,人们说“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那就是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稍逊一筹。如果汤显祖比莎士比亚更有名,应该说“莎士比亚是西方的汤显祖”!既然从来没有人说过“医生是人体的经济学家”,那我想大众还是认为经济学家不如医生。医生真的比经济学家更高尚吗?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念呢?  相似文献   

4.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今年6月1日写给“全国私营经济研讨会”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说:“最近,我形成一个观点,那就是:区别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过去这两个概念都用同一个名词(即社会主义经济)来表示。现在我明确  相似文献   

5.
1999年9月初,在深圳召开的第5次知识经济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发表了题为《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演讲,他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经济都是有知识的,只是经济是否可以从知识在经济中的含量、是否是知识型的产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 《生产力研究》2005,(7):i0006-i0006,i0009
2005年7月3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不罕、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董辅礻乃基金会、平原大学、上海华顿12家单位主办的“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理举行,有经济学界200余位杰出人士参加。光远同志是中国生产力学会的创始人和名誉会长,是我们治学、科研和学风的楷模,我们对他取得的学术成就表示高度的钦佩,对他的高寿表示深深的祝福!此次研讨会是光远同志70年学术活动的深刻回顾与研讨,也是于老90岁华诞盛典。现特将于老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逝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11日,耶鲁大学教授,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荣获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逝世。托宾是美国最杰出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的过世堪称经济学界的一大损失。 托宾过世后,经济学界一片叹息之声,并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伦敦《金融时报》称托宾是“一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华盛顿邮报》认为托宾是“他那一代学者中最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经济学家”。该报引用商业版编辑霍伯特·罗文的话说,“托宾的著作第一次揭示了金融资产与政府财政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于光远同志为我们这次会议的召开写给我们的信虽然很短,但是语重心长,里面凝结了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我们学科的创始人于光远同志对我们的希望和祝贺。体现了他对这个学科发展的深切关心和他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地讨论、领会。这次技术经济学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如果按时间顺序是第二次理论研讨会。第一次讨论会是1983年8月在北京由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和北京、天津两市的技术经济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在那次会议上,大家对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  相似文献   

9.
一、商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学概念,在我国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从“经济效果”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经济效果”的概念最初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于光远提出的。其主张是,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是社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于光远在中宣部工作,1964年起兼任了国家科委副主任,1965年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热潮中,于光远来到北京郊区的通县农村搞“四清”。 运动刚开始,国家主席刘少奇亲自到桃园大队蹲点,他要求中央机关和国务院各部门各派一个人组成“机动队”,随时随地听候他的调遣,蒋南翔当队长,于光远是副队长。说来也怪,原来确定社教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干部四清四不清的矛盾”,做法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连,依靠贫下中农,为农村干部“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的,后来不知怎么又变成“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也大权旁落,不再过问中直机关的“机动队”,弄得于光远云里雾里,百思不得其解。就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前,上级有指示下  相似文献   

11.
就在红卫兵抄于光远的家、小东日记被没收的那一天,还出现几件有意思的事。 文革初期,给许许多多中学生带来了实惠,不用上学听课,不用作业考试,整天“冲冲杀杀”,象做游戏一般,一会儿给黑帮戴高帽子游街;一会儿给“牛鬼蛇神”挂大牌子示众;一会儿贴大字报、刷白石灰大字标语;一会儿到走资派家抄家,顺手牵羊,捞点什么…… 那一天,一群中宣部大院里的红小兵跟着造反派、红卫兵闯进了于光远家的四合院。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度克拉克奖得主埃斯莫格卢获奖学术贡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达龙·埃斯莫格卢(Daron Acemoglu)教授荣获素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从而成为第29位获得该奖项的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在颁奖颂词中对他评价说:“埃斯莫格卢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的经济学家。他最初致力于研究劳动  相似文献   

13.
正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各位学会领导,各位常务理事、理事及会员代表:大家好!我们今天在此隆重举行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7届年会,首先,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为中国生产力理论和学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名誉会长,希望大家继承和发扬于光远同志"孜孜不倦、研而究之、探求  相似文献   

14.
<正> 正值我国产权改革步入攻坚之际,经济学林新秀丁建中同志推出了一部力作——《产权理论及产权改革目标模式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作序)。全书分上、中、下三篇(计15章、25万字)。上篇通过探讨“个人所有制”、“公共所有制”、“差异共有制”这三种所有制形式的起源和演化规律,为人们突破“原始公有制→私有制→高级公有制”这一僵化的单线模式,明确公共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两制”共生、共同演化的双线模式,从而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提供了途径。中篇论述了产权的八大原理,主要为揭示法人产权的性质,破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之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家思想的形成往往有一番艰难的过程,而对于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来说,他提出的“单一税”经济思想和其他政治经济思想之所以能引起巨大轰动,是和他独特的思想形成过程有密切联系的。这一过程中既有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环境影响,又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相关;既有美国政治文化的传统,又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同时还和他的基督教信仰相关联,共同构成了这位经济学家的卓越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丽冰 《经济》2012,(10):64-66
对很多人而言,经济学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经济是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经济学家往往也是高谈论阔不苟言笑的人群.其实经济学并非这般脱离生活,它毕竟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讲解经济学,常有曲径通幽之妙;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他翻译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当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人手一套;他很喜欢读书,包罗万象,甚至不放过“谈武论侠话经济”的机会.他就是梁小民,喜爱他的读者亲切地称之为“大众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7.
在美丽滨城的东财园,清晨或黄昏,总有一对老人手拉着手悠闲地散步。老先生个头不高,衣着简朴,黑发依旧,步履坚定。老太太个头儿似乎更矮些,精神头儿却巾帼丝毫不让须眉。俩人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老先生就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汪祥春教授,人们尊敬地称他“汪老”。老太太是汪老的夫人——刘孟筠教授。汪老是我的恩师,我们背地里称他为“师父”,是这篇文章的主角儿。  相似文献   

18.
<正> 全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组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于10月4日下午在京召开了于光远新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以下简称《经济》)一书的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必坚主持,于光远、王惠德、龚育之、陈如龙、宋涛、董辅礽、李成瑞、刘卓甫、吴明瑜、吴象、赵延年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于光远首先在会议上介绍了《经济》的写作和出版后的思想发展情况。他说,这本书的思想主要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形成的,在十三大后根据会议的精神作了一点补充。在此之后的近  相似文献   

19.
王松奇 《经济学家茶座》2005,(2):F0002-F0002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出版之际,我谨向编者表示祝贺。《茶座》以经济学人的“小品相声”定位,但实际上已在广泛的市场认同中办成了彰显华人经济学家文化厚度的思想沙龙。很多年以前,一位台湾学者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景象时曾惊叹:“天才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相似文献   

20.
42岁的青年经济学家张曾芳,最近以一本经济学新著《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在经济学领域刮起了一股旋风:《经济参考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江海学刊》等全国十余家报刊作了报道、评介,一些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和记者撰文推荐书中的观点。他的“社会经济五分法”被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有人因此撰文称赞张曾芳“十年磨剑,一朝出鞘当闪亮”。其实,张曾芳在经济学界已经不止一次“闪亮出鞘”:1986年以来,他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和编著13本;有2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和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著名经济学家沈立人先生称他“是中青年经济学家中颇有独特风格的一员猛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