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贫穷落后的病根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9%;年均输沙量4.56亿吨,侵蚀模数3,000吨/平方公里,其中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模数高达16,400吨/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西部开发需要大的国土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力群 《中国改革》2004,(9):61-63,7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千沟万壑的侵蚀环境,不仅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水患的根源,也是农牧林业和非农产业、村镇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根源。千沟万壑的侵蚀环境造成的生产力低下、居民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质量低和行政成本高,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民贫困的根源。因此  相似文献   

3.
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以流水侵蚀、堆积地貌、水体景观为核心景观,辅以黄土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等地质遗迹景观,同时融合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人文资源景观。公园内黄土普遍发育,代表了第四纪更新世黄土高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可借此研究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及环境演变。喇嘛湾河阶地剖面特征,反映它们均属基座阶地,说明清水河地区第四纪以来在新构造运动中曾多次间歇性上升。清水河地区的黄河曲流是在河流下切过程中逐渐侧蚀、演化而成的,具有内生曲流的特点。深切河曲反映了第四纪以来该区发生构造抬升运动,导致河流溯源侵蚀。杨家川瀑布为裂点型瀑布,它在垂向上有规律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及溯源侵蚀作用密切相关。黄河支流及古河道遗迹以及河流阶地等地质遗迹,记录了古河流及现代河流地质作用过程,代表了典型的现代及古河流地貌景观。借此可研究现代以及古黄河水流的水动力作用方式及强度,黄河古河道的变迁、区域地质演化史、新构造运动以及该区的古环境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豫西位于黄河中下游,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向东延伸部分,黄土面积约1,000万亩。长期以来,由于这里缺少森林植被,覆盖度小,生态失去平衡,经常遭受干旱、干热风和水土流失三大自然灾害等的威协,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农民的收入很低。  相似文献   

5.
黄土区滑坡侵蚀防治决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滑坡侵蚀是特定地质-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自然-人为灾害。本系统地分析了黄土滑坡侵蚀的影响因素,论述了防治黄土滑坡侵蚀的系统思想和决策系统,建立了防治黄土滑坡侵蚀决策进程。最后,提出了防治工程决策的程序、技术控制及社会保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农林牧 黄土高原是以农为主,还是以林牧为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主张大力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有的则明确提出以林牧为主,也有不少同志认为粮食还要摆在第一位。 我们赞成黄土高原要努力提倡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干旱、水土流失、缺粮是这个地区的三大矛盾。其中,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本地区损失大量的肥土与土地,而且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巨大的危害。森林草地对减少水土流失效果显著。如固原县的土壤侵蚀模数,灌木林地为375T/km~2,草地为520T/km~2,平缓耕地为2,000T/km~2,而  相似文献   

7.
我县地处吕梁山南端黄土残垣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6万亩,其中坡耕地面积占75%。所谓山区的土地优势,主要是坡地广阔,而坡地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侵蚀强度是荒山荒地的九点一倍。因此,我县的主要优势在坡地上,主要劣势也在坡地上。  相似文献   

8.
一、一条新路 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到处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晋西北的河曲县就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159.5万亩,占总面积的81%,土壤侵蚀模数为16,500吨/平方公里。据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考察队在曲峪大队测定,洪水含泥量达48%,没有复盖的坡地每年跑土1厘米厚,每亩流失表土6.6立米,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无论古代或现代,它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但是,多少年来,它又逐渐成了一个困难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  相似文献   

10.
综合治理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淤积及库布齐沙漠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有光 《水利经济》2004,22(3):45-49
提出黄河宁蒙段的十大孔兑、库布齐沙漠及毗邻的砒砂岩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针对以上问题,初步论证了巧妙利用沙漠地形,实施黄河体外循环.工程的可行性,指出黄河体外循环工程的优越性:有助于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防范洪灾、凌灾、保护水利设施、治理沙漠与十大孔兑。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治是陕西、甘肃等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障.然而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研究和探索黄土高原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使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实施和管理中有的放矢,不仅是促进土地整治工程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保证当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生态经济问题,我国黄土高原的治理问题为全世界所关注,黄土高原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河南等省、区的全部或一部,面积67.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又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植被破坏、燃料奇缺、粮食匮乏、广大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近年来,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  相似文献   

13.
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 (主要指黄土高原 )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发祥地 ,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分析两千多年来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消长兴替的过程 ,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度的农垦和单一的粮食生产 ,必然要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灾难 ,导致农林牧业生产的全面衰退。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该区人民生存的基底 ,而且也是东部农区的生态屏障。因此 ,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不仅是该区域的内部问题 ,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与黄河的安危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开发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在甘肃东部陕、甘、宁金三角地区,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曾是先周始祖、黄河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也曾是全国唯一没有丧失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的地方,真实地记载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河鲤鱼其肉质鲜嫩可口,自古就有"肥美甲天下"之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东阿县紧邻黄河57km,是沿黄大县,为了充分利用黄河鲤鱼这一名贵鱼类,我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了对黄河鲤鱼进行选育、人工繁育、养殖推广。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圆满成功。目前,黄河鲤鱼已成为全县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年来所采取的以水冲沙的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反而造成了黄河河床上升、渤海水质连年恶化、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对策:源头地区以恢复生态面貌为主,中游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与污染防治并重,下游地区营造植被与疏浚措施相结合;在黄河流域内应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一、石楼县曹家垣乡的基本情况 曹家垣乡位于山西石楼县西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山多沟深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植被差,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年无霜期186天,总土地面积11.55万亩,辖10个行政村34个自  相似文献   

19.
土城     
土城,实际上只是故乡那个黄河古道上的一个长满荒草的农家院,它建于何时我不知道;它是否兴盛过,我也不知道。所知道的就是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片段,黄土村落,几圈土墙,最边缘而又最荒凉的当属这所谓的"土城"了。它四周的土墙低矮,蜿蜒呈一百多米见方的形状,"土城"里有北、东厢房组成的木建筑,近乎腐朽的门窗,院中几只养牛用的大石槽,最神秘的当属一座刻满龙图案的条形机。"土城"西厢房里住着一位老人,四十年前他似乎就是中老年的样子了,山羊胡子,一脸沧  相似文献   

20.
试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引言森林既提供木材以满足人们需要,又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森林资源锐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黄河中上游有25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5亿多亩,黄河成了世界上含泥沙最多的河流,经由陕西渲关下泄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6亿吨,随同水土流失的土壤养份3000多万吨,超过全国化肥生产总量。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河道淤塞,黄河干流上的七个大型水库库容淤积40%,有的高达3/4以上。此外,这几年来黄河年断流日数每年递增,极大地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