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秀芝  冯慧  徐玉红 《魅力中国》2010,(34):166-166
《劳动合同法》项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劳动者所进行的保护。在应然层面,企业对劳动者的保护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是企业的需求与其能力相平衡的结果。但在我国,企业的此项社会责任,却是在跨国公司与外国政府所持劳工标准压力作用下的被迫承受。我们要客观看待并积极应对国外的劳工标准。《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对劳动者保护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把我国企业对劳工保护的社会责任引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河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科现有人员6名,其中5名为共产党员,是局内具有行政职能的执法科室,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劳动保障方针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贯彻执行: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受理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规行为的举报投诉和市、区移送的案件的查处工作;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在即,本文基于法律视角,论述劳动法律法规欠缺和劳动执法不足是制约江苏省民营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因素,并针对江苏省劳动立法和劳动执法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08,8(8):22-24,76
中小企业本应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它们因法制环境不优而自主创新的热情不高。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因素主要包括立法不系统、执法不到位、司法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完善立法、健全司法、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以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台湾企业的退休金制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台湾颁布了“劳工基准法”,这一制度,对台湾劳工退休条件做了如下规定:一是劳工工作必须满15年以上;二是年龄满55岁或年满60岁者,即可正常退休。另外,台湾的“劳工基准法”还规定:“雇主必须按月缴纳雇员退休准备金列入资金专户”。由此可见,随着台湾“劳动基准法”的颁布,台湾劳工退休金制度也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6.
论抗日根据地劳动立法与劳工权益的保障肖周录一、抗战时期边区劳动立法的基本方针和出发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主政府的劳动立法,是苏区劳动立法的继承和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六大提出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  相似文献   

7.
李静 《新西部(上)》2010,(2):91-91,87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劳动雇佣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所以,完善我国劳动雇佣关系的法律制度十分重要,其原则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性质的用工主体、劳动者采取不同的办法;在稳定就业的同时要保证企业的生存;要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全面协调发展劳动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规定,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14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14种情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一款第一项关于劳动者以欺诈、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缺乏法律保障、覆盖面狭窄、未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力不能合理流动、管理手段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等问题。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从加快立法、加强社会保险法规和政策宣传、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劳动者法定劳动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报告》2004,(11):1-14
民营企业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有:1.民营企业身份的歧视性国民待遇;2.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3.市场准入权利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有:立法、司法、执法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等。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宪法保护;二是加强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司法程序,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法律体系;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1.
禁止解除劳动合同条款是解雇保护制度的核心规范,我国劳动立法围绕禁止解除劳动合同条款建构了体系完整的解雇保护制度.禁止解除劳动合同条款之价值取向旨在通过限制企业解雇权而实现对劳工利益的保护,这种对劳工的倾斜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为缓解这种负担,我国需要修改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新的突破,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提供劳务服务过程中投入比例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具体说也就是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职职工持股、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  相似文献   

13.
八面来风     
企业可试行劳动分红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企业可试行劳动分红。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实行职工持股,把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实行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行为,存在劳动执法不作为和司法效率不高偏离规制者要求、劳动争议调处偏离公共管理目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偏离集体协商本质以及对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限制偏离正当性要求等偏差。其主要成因在于:认识偏差导向下地方政府怠于行使治理职责、GDP崇拜导向下担心严格执法影响经济发展、政绩导向下社会组织待培育的集体化转型欲速不达、刚性维稳导向下担心劳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异化。文章认为,要克服上述偏差,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作用的研究、完善官员政绩考评体系、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和实效、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将成为各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因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和选择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知识劳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知识劳动是一种由知识进步引起的、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智力集约化的创造性劳动。既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知识经济自然非常强调有效性和非重复性,这就对参与知识劳动的劳动者群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有效地参与知识经济的生产活动,就取决于劳动者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润羊  花明 《乡镇经济》2008,24(12):4-7
文章在阐释了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基础上,诠释了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指出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从环境法的视角,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农业环境立法现状剖析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四大困境:法律内容分散、管理条块分割、执法力量分化、行为主体分离;并从协调法律内容、完善立法体系,理顺管理体制、行使有效监管,整合执法力量、发挥部门合力,通畅沟通机制、促进公众参与五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新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单东 《特区经济》2006,211(8):12-14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是民营企业创新战略的主要目标。我国法制的不完善,保护知识产权不力,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提出应完善我国法律保障体系,特别要在改变立法价值取向、立法技巧和加强司法保护等方面努力,以促成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李维 《湖南经济》2003,(3):30-31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求按照生产要素所有者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归谁所有谁就参与收益分配。具体说有五种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资金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等收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  相似文献   

19.
同工同酬原则释义与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立法应该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双方均达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王贤森 《上海改革》1995,(11):32-34
劳动关系.当今国际社会中亦称为产业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用人单位中的具体化。这种关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单位中被称之为劳资关系.我国劳动关系在企业中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劳动用工与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障(保险与福利)、劳动培训,劳动管理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