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湖畅想曲     
人类能否达致“诗意的栖居”,生存还是毁灭?请问这波光粼粼、生生不息的北湖之水吧。  相似文献   

2.
乡关此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格外喜欢这句诗,借此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哲学理论——“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非同寻常意义上探讨语言,他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谈论语言。他不否认以往人们对语言纷繁复杂的看法,也不排斥人们关于语言门类繁多的研究成果。他的旨意是引导人们从作为表达的人之说返回到人成其人的生存论境域,指引人们更诗意地栖居于人类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向伟 《中国西部》2001,(2):30-33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对自居住行为的最高期待。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来,走出森林,挥动双手在山洞中搭起了人类的第一张绳床。从河姆渡的茅屋,到十二桥的干栏式建筑,从古朴的民居到如今的高楼大厦,我们越来越远离了森林、大地、白云——人类的“伊甸园”。苏芮那首动人的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道出了现代人面对林立  相似文献   

5.
羊森 《理论观察》2007,(5):79-80
现代的科技社会,工具理性极度膨胀,异化无处不在,人之生存处于一种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由人之栖居的扭曲沉沦展开反思,追问人之栖居本质,指出人之栖居首先必须让人回归自由的处境,由对死亡的体悟,于技术理性侵害的危险中自我拯救,从而达到真正的栖居——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6.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工具,它以听觉为主,因而塑造成了没有文字时代的存在样态,这些状态包括听觉的沉浸、时间性的当下、衡稳的传统、情景式的在场和互动的交往,这些状态,构成了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哲学家们思想的乌托邦。尼采的日神精神、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等,都是对于这种同一性、当下性、情景性等的追求。口语文化作为人类原初的文化样态与思维样式,构成了人类思想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似乎是一句春意鲜活的话语,但其实质是那么的老气横秋,给人以冬烘先生之感。有一种时髦了100年的哲学学问叫现象学,现象学的一位大家叫海德格尔,他将现象学摆弄成了所谓的“诗化哲学”,主张“思想与诗歌对话”。一个名叫诺伯·舒尔茨的人将这一思想引进建筑理论,以富于蛊惑的语言喊出了“诗意地栖居”的口号。这句口号  相似文献   

8.
身居小城     
长住乡村的人,往往羡慕都市的繁华,久居都市的人,又往往向往乡村的宁静。 “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这发自肺腑的轻吟低唤,激起了多少人心底的渴望。为了一个可供诗意栖居的处所,许多人一直在寻觅,可绝少有人能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心灵的宁静与归宿。诗意的栖居,要的不仅是一种诗化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自信与尊严。  相似文献   

9.
山长流 《魅力中国》2010,(8X):74-74
<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生活是诗意的栖居",而文学作为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生活的高度提炼,自然凝聚着无限繁华的诗意。它们或质朴自然,不饰雕琢,"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或繁花似锦,文采斐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  相似文献   

10.
尹其超 《走向世界》2015,(13):94-97
琉森以它不朽的意象,以它高洁的襟怀,引来无数艺术家高歌激赏,以它勇敢、仗义,聪明、机智的心灵,赢得世人赞许的目光。人说巴黎雅致,伦敦矜持,罗马雍容,巴塞罗那热辣,那么瑞士琉森的精魂就是"诗意"。瑞士全国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可谓不小;人口700万,不可谓不少;处处湖光山色,未染凡尘;城乡古朴,民风敦厚。这个从未受到战争波及的小国,有幸避开了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浩劫,一心一意将家园建设成"世界花园",实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瑞士小城琉森,在地图上名叫卢塞恩,不知是谁把  相似文献   

11.
我栖居北京已多年,尽管早就拥有所谓含金量颇高的“北京户口”,尽管可能没有经历不少外地人闯荡京城遭遇到的艰辛和坎坷,但我和大多数漂泊于京城的外省人一样,在这座城市似乎依然难觅“诗意地栖居”的感觉。对我个人而言,北京的魅力主要就是她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显然有利于作为学术人的我的精神需要。不过,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都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面对”这座熟悉或陌生的城市。作为学术人的我青睐北京首屈一指的学术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人的我则对北京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一娘病了。爹打来电话,我匆匆忙忙放下手中的工作,乘车在高速路上狂奔6个多小时赶到了家乡。娘生育我们姊妹七人,我是老小。家里虽然过得苦一点,但随着三个哥哥、三个姐姐一个个都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娘在乡亲们面前腰杆儿也挺得倍儿直。记得我考上大学时,娘拉着我的手说“:你们都有出息了,娘的任务也完成了。”当时,快60岁的娘说完这话时已是满眼泪水。如同几个哥哥、姐姐一样,一离开家乡我就很少再回到那片曾留下我们童年欢乐足迹的故土。有的只是春节短暂的相聚。每到这个时候,乡亲们都会围着娘,这个说“:儿女们都有出息了,您老好福气呀!…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人学主体思想对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从个体"本真存在"到"具体的现实存在",从主体"屈从异化"到"总体异化",从分析异化原因的"技术本质观"到"新的技术合理性"的构建,从"诗意的栖居"到"非压抑性的存在",都可以看出马尔库塞竭力将人从海德格尔的本体位置上拉下来,放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境遇之中,深切关注"活生生的人"的处境、命运,努力探索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美好归宿,以超越海德格尔人学主体思想的理论樊篱。  相似文献   

14.
诗意的栖居     
1900他诗意的栖居在世界上,以琴为友,与巨轮一起度过及其浪漫的一生。本文通过1900诗意栖息的家,物,时代,海来让人了解1900及其传奇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诗意地栖居”,原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种至高境界的向往.是关于人生境界和价值的至高情怀.有人把它概括为“人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一位先哲说:“人必须诗意地栖居。”於是,我们便对杨亮来一番诗意的诠释:杨亮——扬起风帆,曙光在前。但是,面对那生动的立体的形象,那诗意的诠释顷刻便苍白而平面。面对那张带著“卡耐基”般笑容的五官,面对那双沉稳有力智慧外溢的双眸,面对那一头稍稍弯曲黑里藏白具有沧桑感的浓发,我倏地便想起了中国女排,想起了世界杯上以0比3落後於德国最终又以宁死不弯腰的气概而追成2比3的那支韩国男足。 1948年,是中国大地上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夜。手里拿着  相似文献   

17.
用制度说话     
2001年正月初十,长治市里四套班子成员和十三个县(市、区)委书记、县长都到老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西沟参加市委常委扩大会。市委常委分别向请来参会的几位新老劳模询问:"西沟为啥绿了?""潞宝为啥大了?""留庄为啥变了?""常平为啥富了?"他们说:"治村治厂  相似文献   

18.
秋千 《中国西部》2012,(22):102-105
生活在漂亮整洁的城镇,每天只需步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工作岗位;工作在产业园区,超市、公园、学校、医院……一一具备,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产城—体的探索也开始起步,这个安居乐业,诗意地栖居的梦想,正照进人们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在国内的楼市,仿佛放之四海皆准,描绘住者一种理想化居住境界和居住的终极追求。在几千年前,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把人和宅的关系作出了精确的描述,《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为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 人宅相挟,感通天地。”何等透彻!何等博大!由此推之,住宅带给我们有三重层次的享受:第一层次,物质享受,由物质要件带来的感官  相似文献   

20.
<正>背靠群山,面朝大海,一手牵着九峰山景区,另一只手牵着洋沙山景区,这就是位于北仑区春晓街道的三山村。山峦苍翠、溪流淙淙,推门见山,阖窗听水,宛如世外桃源的优美环境,让一方百姓在这里畅快地呼吸、诗意地栖居,生动诠释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