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云 《上海商业》2010,(4):56-58
认识香格纳的洋老板也有十六年了.他是个瑞士人,叫Lorenz Helbling,他幽默地把Helbling又笑译成"何浦林",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何浦林是上海艺术画廊老板中唯一的一位正宗的欧洲人. 和他第一次见面,那是在上海美术馆的一个展览会上,我们好几个朋友都兴高采烈地在门口等主办人,突然迎面来了一个外国人,他潇洒地骑着一辆"山地"自行车,向我们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了一句不太熟练的中国话:您们好!我想:他一定是画展的主办人,这策展人怎么会是一个洋人?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的一天,记者在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拜访时,恰好遇到了来公司保养机器的何同华何老板,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对何老板进行了随机采访。何老板才37岁,透着沉稳干练而又不失真诚,是江苏省如皋市皋南镇新庄村人。说起与洋马公司的缘分,何老板显得兴奋而又激动,脸上还不时地洋溢着自豪的微笑。1998年以前,何老板在建筑行业工作,凭着勤劳智慧,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积蓄,在村子里也小有名气。用何老板的话说就是,干一件事情,要么不干,要么就要干出点儿名堂来。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性格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加…  相似文献   

3.
<正> 说起来真是可笑,刘老板竟被一张5角钱的纸币,骗去了8000元钱。2002年10月下旬的一天,刘老板的茶庄来了一高一矮两个年轻男子。这两个人声称要买一批茶,说是要给单位职工办一些福利。刘老板给他们推荐了一种礼品装的茶叶,价钱不算太贵,口味好,也挺新鲜。为了让这两个人确信茶叶不错,刘老板当即给这两个人一人泡了一杯茶,让他们坐下品一品,然后再决定买不买。正在两个人品茶的时候,茶庄又进来一个外地口音的青年人,进屋就问邮币交易市场在哪儿,因刘老板不太懂邮币这一行,说了声不知道。正在喝茶的高个子扭过头来,问他找邮币市场有什么事。外地青年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张5角纸币给刘老板和那两个人讲:"我这儿  相似文献   

4.
绝妙签名档     
《光彩》2014,(4)
正*女生出门前准备工作超过两个小时的不叫化妆,叫易容。*卖鞋的老板遇到一个彪悍的还价女,老板开价20块,该女还价:"10块卖不卖?"老板淡定地说:"卖。你要左脚还是右脚?"*实习小护士给我抽血,拿着针在我胳膊上扎了好几针也没找到血管。我忍着剧痛,带着敬畏的表情问她:"你这针法跟容嬷嬷学的吧?"  相似文献   

5.
<正> 销售不拒绝"点子"。某些情况下,一个巧妙的点子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下销售人员在实战中运用的点子,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小称呼,大门道在拜访客户时,你如何称呼客户?许多销售人员叫客户"老板"。前几年,叫老板是一种时髦,叫老板会让客户心里感到舒畅。可是现在老板太多了,满大街都是,老板的含金量也在下降,于是一些销售人员就不再叫客户"老板"了。他们叫客户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正> 我走进校门口的那家小酒店已是晚上十点多,还没吃晚饭,头发又被雨淋透了。我要了份炒粉,出乎意料的是,老板递来毛巾让我擦擦,嘱咐我小心感冒。炒粉很快被端上来。老板说:"宿舍楼快熄灯了。我特意叫他们快点儿。"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又从冰箱给我拿出一瓶臭豆腐。疲惫不堪的我感到宾至如归。  相似文献   

7.
<正> 我在小吃店打工。我的老板为了多拉回头客,平时端茶倒水、问寒问暖地没少忙活,可就是生意清淡。时间一长,我发现她的问题出在"不会说话"上。一天早晨,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来买包子。孩子冲着她说:  相似文献   

8.
<正> 济南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一天到楼下拿订的牛奶。两名40岁左右的中年人过来,极热情地称呼他为"老领导",并问候他"近来身体如何"。姜先生看这两人有些面熟,却想不起是谁,但又不好意思询问,就礼貌地请  相似文献   

9.
澡堂的故事     
张赟 《销售与管理》2004,(10):41-41
话说一个小城,城东一家澡堂,老板叫大黄,城西一家澡堂,老板叫小李。两家澡堂子开业以来到也一直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可近来城东的大黄发现自己澡堂里有了那么一种不受欢迎的情况。总有一帮退了休的老头子喜欢来泡澡。堂子开门时就进去,临到关门了还不想出来。为此大黄很是恼火,左思右想间,不禁计上心来。他悄悄吩咐工作人员到澡堂关门时便只放冷水不放热水,看那些老头还出不出来。果然.连续几天,临到关门时便没了热水,任是老头们叫破了嗓子.澡堂的人也只装作没听见。此计果然奏效,没两次,那些烦人的老头便不再来了。  相似文献   

10.
<正> 陈老板在海门余东开了一家铸金店,由于手艺好,打的首饰含金量足而闻名百里,前来定作者络绎不绝。一天,一位30来岁的青年男子骑着摩托车来叫陈老板打一条100克的颈链,接着放下1000元定金,说三天后取时再付9500元。三天后该男子开着摩托车来了,陈老板忙热情地让男青年进屋,并拿出打好的足金颈链让男青年过  相似文献   

11.
两张名片     
<正> 站在办公室门外的他委托秘书将名片交给董事长。如他所料,董事长不耐烦地把名片丢给秘书。他礼貌地对一脸尴尬折回来的秘书说:"没关系,我下次再来,麻烦董事长留下名片。"秘书又硬着头皮走进董事长办公室,董事长气极了,把名片撕成两半丢给秘书.并且拿出五元钱,疯了似地说:"五元买他一张名片,叫他滚!"  相似文献   

12.
识别真假LV     
黄佟佟 《中国品牌》2011,(4):128-128
港九直通车上,笔者的邻座是一个30岁出头的男人,和广州大部分时髦的男人行头差不多,蓝条名牌T恤,紧身裤,斜背一款简洁方形LV大包。他先是忙碌地接电话,用普通话和外地话说货号,等过了境,关了电话,他又礼貌地问笔者借报纸。我们开始聊起天来。  相似文献   

13.
间谍情缘     
"子昂,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一上班,我接到老板的电话,声音嘶哑。老板是个宽容随和的人,平时讲话和蔼可亲,听今天的口气,一定有麻烦。果然,他咬着雪茄,用沮丧的神情告诉我,做美国ABC公司广告总代理  相似文献   

14.
<正> 武汉夏日的饮料市场可谓群雄争霸。然而,我作为学生却在一个暑假便打开一片市场,实在是因为我能"磨"。有一次我走进一家酒店已是傍晚,老板正在会客,叫我等一下。这一等,就是近4小时!再过一会儿,没了公交车,我只能打车回校了。好不容易老板送走了客  相似文献   

15.
<正>聪明!吵架竟然吵出商机"哗啦!"何丹茵茶几上的果篮被一巴掌掀翻在地,西红柿、橘子、草莓一股脑地扔在地上全摔了个稀巴烂。每次和男朋友吵架,何丹茵就拿水果出气。"我就是要辞职,这份工作我干烦了!"何丹茵想回家结婚,可男朋友想让她请半个月假。两个人各说各理,何丹茵的脾气又上来了,拿起水果就要摔,男朋友突然大喊  相似文献   

16.
<正> 1998年,我下岗了。40多岁,找工作都没人愿意用的年龄,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自荐……一位汽车配件厂的老板终于被感动了:"就凭这韧劲儿和认真劲儿,老大姐来给我当会计吧!"第一个月的打工钱实在太少,只有300元。但我终于懂了,市场和高墙之内的国营大企业多么不同!时时都要动脑筋,处处都要独立。因此,我不光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经营过程中留心买主们都需要什么。四个月后,老板转向。由于我踏实,心细,被老板介绍到大药房,继续当会计。我发现,中药比西药受欢迎,无处方药销量大于处方药。有些老病号来买药,我总是留心地记下各类偏方。一年后,我心活了:给别人打工,不  相似文献   

17.
<正> 兰溪市赤溪乡是远近闻名的毛巾生产基地。1999年10月15日中午12点,一位义乌老板带着一高一矮的两位昆明客商,来到赤溪乡山背村方老板的毛巾厂。义乌老板向方厂长介绍说:"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有毛巾批发摊位,这两位昆明客商是来我摊位进毛巾的。因我货源不足就带两位老板来你厂看一看,如有货就买。"方厂长见两位昆明老板衣着华贵,很有气派,又是上门的生意,心里十分高兴。他领他们在仓库挑了5万条不同规格的毛巾。结算货款11.6万元。昆明老板吩咐方厂长将这些毛巾以每包500条捆成100大包,用汽车运到义乌交货。同时拿出2万元现金作预付定金递给方厂  相似文献   

18.
从下榻的烟台半岛度假村出来 ,我叫了一辆出租车 ,照着通信簿上的地址 ,要他开往南大街180号一家温州人开的电器销售公司。径直走进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一个中年人正襟危坐 ,手里拿着笔 ,像在写着什么。旁边一张木沙发上 ,躺着一位袒露上身的青年男子。靠近门边 ,则坐着一位像是客人的中年男人。对于我的到来 ,他们似乎全不在意。“我是温州来的 ,顺道看看你们!”我自报家门 ,并说明来意。这时 ,那位正襟危坐的中年人面露微笑 ,吩咐工作人员替我沏好一杯茶 ,自我介绍叫林秀 ,并向我介绍了在场的两个人 :刚才躺着的是他的妻舅赵建华 ,坐着…  相似文献   

19.
何兴平,人称何老板,是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农场君柳市场何兴批发部的店主。他黑红的脸膛时常透着笑意,给人以憨厚敦实之感。有人说:“何兴平为人实心,待人诚心,经营讲良心,应改名叫平心。”此话一点不假。他靠诚实经营,从一个只有40元家底的小摊贩,发展成为拥有上百万资产的经营大户。“我就是这么个死心眼儿”1992年腊月间,有个四川人来君山走亲戚,想买点礼品,可一想到自己讲一口方言,就怕人家“杀生”。正为难时,有人提醒他去何老板店子的试一试。这人还是不放心,便站在门外观察动静。恰巧,农场一位副场长正在这里购货,口口…  相似文献   

20.
<正> 前几日,我和一同事到河南郑州出差。下火车后觉得非常饿,就到附近的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牛肉面。正吃着,又有四个年轻人坐在我们桌上并要了四碗面。他们吃的非常快,快吃完时,其中一人问我:"刚下火车?"我就应了一声,他做了一下自我介绍。一会他们吃完了,就对我们俩告别一声便走了。我们算帐时,老板却说六碗面,我一再解释我们只要了两碗,并不认识那四个人。老板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