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刚 《甘肃金融》2013,(9):45-47
建立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子银行去"影"化,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大型信托公司及基金公司等建立危机处置预案,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标的,防范风险蔓延。影子银行内涵、构成和规模(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uClley在2007年提出的,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程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国际货币基  相似文献   

2.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的中国化"影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提出,其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游离于联邦政府监管之外,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与此相类似的概念还有盖特纳提出的"平行银行系统",以及IMF提出的"准银行体系"。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也相对简单。具体而言,影子银行的中国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业内较少受监管的银信合作业务、委托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等。比如,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理财产品,将银行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可释放出更大的放贷空间。二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小额贷款等。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11,(8):86-90
G20首尔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在2011年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根据这一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1年4月12日发布了《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风险成因、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观点。现编译全文,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信贷调控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军  葛新峰 《金融纵横》2011,(10):11-14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体系多样性的发展和社会对资金需求的增多,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逐渐得到发展壮大,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规模不断提高,甚至超过了人民币贷款增速。虽然影子银行为企业、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特点必将影响信贷调控效果,给防通胀、调结构留下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随着监管的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壮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有研究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并非源自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而是肇始于"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坍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相继推出一系列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欧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出了一系列对影子银行监管措施。尽管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但是欧盟的改革对于构建我国监管框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耿同劲 《海南金融》2016,(12):45-49
流动性生产是银行固有的功能,对流动性需求的膨胀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在流动性生产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重要原因.本文建议在加强资本监管的同时,也应对流动性生产实行市场准入监管,以及由机构导向监管逐步向功能导向监管过渡,以消除市场分割,降低流动性溢价,才能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0.
在对传统银行的监管逐渐加强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活跃程度也越来越高,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强.影子银行主要是以银行体系内部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及游离于相关机构监管范围以外的民间金融活动.在金融总量调控趋紧、资金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游离于规范信贷活动之外的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已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生态和结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利贷活动的扩张与深化,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敞口日渐扩大.因而,厘清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与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已成为目前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一项议题.  相似文献   

11.
陈鸿祥 《新金融》2013,(10):27-31
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有着重要区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特殊的形成机理,是金融抑制制度背景下的博弈产物。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具备显著的自身脆弱性,但对传统货币政策调控形成挑战,需要作出富有逻辑性的监管安排。  相似文献   

12.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4.
舒洛建 《征信》2014,32(11)
影子银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闲置资金对高收益的追逐,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但由于其利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及监管空白等原因,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风险.要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增强影子银行相关产品透明度,削除利率双轨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发展和社会资金需求的扩大,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影子银行为企业、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特点对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14,(2)
正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目前,晋城市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存在于银行业内部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表外理财业务;二是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融资类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博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各种投资公司及冠以投融资名义的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民间金融。银行表外理财业务。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金融"脱媒",募集资金从银行体系分流出来,通过非银行渠道流入实体经济,成为游离于监管之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影子银行体系来分析现代金融体系,并重构现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比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国际上对影子银行体系并无公认的定义。影子银行具有证券化程度高、信息不透明、杠杆率较高等特征,这直接引致其存在诸多内生性金融风险,国际社会倾向于采用“类银行化”的监管路径对影子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国际社会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赵阳 《时代金融》2013,(32):177+184
由于近年来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通过对比金融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和思路,获得了一些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