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银行业的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5~2010年12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利用更具微观基础的Lerner指数衡量银行竞争度,研究了我国银行业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均与银行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集中度-脆弱性假说"和"竞争度-脆弱性假说"。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度并不是导致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的原因。这些结论意味着,我国可以通过放松银行业进入管制来降低银行集中度,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同时,由于银行竞争度并不会影响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银行业竞争度上升,也不宜因此而出台加强银行业进入管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2007-2015年39家银行的年度数据,分别使用行业贷款集中度、客户贷款集中度与银行规模大小作门限变量,建立门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贷款集中度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最后根据我国贷款集中情况,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厂商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CRn和HHI这两个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业2007-2009年期间的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商业银行业正处在从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中。同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厂商绩效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呈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业体系应着重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效率,促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4.
钟陈  陈苏丽 《海南金融》2012,(7):74-77,80
本文基于Berle和Means(1933)提出的所有权集中可以改进银行风险的观点,选取中国15家上市银行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检测银行风险的衡量指标,对银行所有权集中度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所有权集中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率,这说明银行所有权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都不能有效地防范银行风险.因此,所有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呈倒“U”型.  相似文献   

5.
唐鹏 《金融论坛》2015,(3):15-25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建立破产风险指数和不良贷款风险等两个冲击模型分析市场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在波动中不断降低,于2010年发生"拐点效应",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开始下降;银行市场结构对破产概率和不良贷款等风险承担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中国银行业风险承担会因市场集中度增加而上升,因竞争性势力增加而减小。进一步强化银行业的竞争氛围应有利于降低风险承担;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减少经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非正常冲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流动性风险一直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自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流动性风险便成了美国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点,流动性风险由此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风险,同时在商业银行的运营当中也一直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因此,危机之后的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要首先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国具有特殊地位。自从中国人民银行剥离银行经营业务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已经具有了自己的行业特色。本文选择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各项行业数据,通过计算CR4、CR8、CR12和HHI指数,描述我国现阶段银行业产业结构现状,突出2011年开始的产业结构移动,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点明了我国现阶段银行业存在一定垄断,但是垄断程度不断改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 《南方金融》2007,(2):18-20
本文运用市场集中率指标、贝恩竞争结构分类法和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并指出居高不下的市场进入壁垒是导致我国银行业市场垄断程度高的主要原因,这种壁垒表现为政策法制壁垒、规模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和绝对成本壁垒。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绿色转型和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我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绿色信贷占比能够降低银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且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考察作用机制发现,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是由于绿色信贷降低了银行的杠杆风险和资产组合风险。进一步分解资产组合风险发现,绿色信贷一方面提升了银行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资产收益波动率。研究还发现,绿色信贷能够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和被动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研究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推进和风险暴露的上升,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营现状及信用水平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在强监管的形势下,如何精准有效防范和处置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基层央行履职来说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乌海银行为例,通过对其风险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查找问题成因及寻找对策,对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94-2009年金融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我国当前银行业市场集中率和HHI,并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经验标准和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标准,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在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之上,考虑可能影响银行绩效的相关因素,构造了一个非结构实证模型,分析验证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用人效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因素同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行业整体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市场绩效同市场集中度之间呈正向关系,即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其他变量,如规模经济和GDP增长率的共同影响下在我国银行业成立。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已成为大量经验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2000~2006年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股权收益与未预期的利率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与银行规模大小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同时,单个银行的利率风险水平与银行特征比率密切相关。其中银行股权收益的利率敏感性与权益资产比、贷款占资产的比率和企业存款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之,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受银行特征比率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张凡 《财会学习》2022,(27):149-15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违规操作行为频发引发大量负面新闻。高额损失的背后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视不足。如何快速发现、识别和高效处理会计操作风险,是银行亟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L银行会计操作不当,介绍其会计操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降低和避免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规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选取A股上市的三家城商行数据,就其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负相关,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正相关;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层级对银行绩效有正向影响,资产负债率对银行绩效有负向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和城商行规模与其绩效并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风险的计量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资产组合的集中度风险问题是使银行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贷款集中度风险主要由两类未得到有效分散的风险造成,即客户集中与行业集中。由于国内外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导致违约相关性的处理成为集中度风险计量与管理中的难点。本文采用二项式扩展技术的方法。通过对违约相关性的平均化处理,简化了理论分析中对相关性处理的难题;并以国内某商业银行的实际信贷数据为样本,利用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同时,本文还采用HHI指数的方法对该行的客户集中度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国内各商业银行集中度风险的计量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7-2021年21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对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显著加剧了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直接传递方式为合并报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信度。机制方面,该效应既通过改变资产配置,也通过激化行业竞争实现。异质性方面,农商银行和中部地区银行风险承担的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商业银行微观层面的数字金融指数构造方法,以2011-2020年中国17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显示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但存在结构性差异;数字金融冲击下银行表内业务风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表外业务风险表现出了集聚的倾向,这一结果在考虑使用工具变量以及反事实检验之后依然稳健;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的扩张压缩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的收入空间,增强了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动机,进而导致表内业务风险存在向表外业务转移的迹象。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影响效应在非上市以及资本充足率更低的商业银行样本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