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失地农民拆迁补偿与安置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提高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存能力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问题的关键。将失地农牧民市民化.对他们进行失业保护和生存能力教育.是加强民族和睦和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问题一直牵挂着温家宝总理的心,如何摆脱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2010年使甘肃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甘肃农牧民收入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学术界和决策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加之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保障体系,又使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应该引起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永清 《发展》2002,(9):57-58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01年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人均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70%、全国的50%。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列入国家扶贫县的就有12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的全国特困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农牧民迄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民族地区近10年的发展实际,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调整和制定了今后五年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后地区、边远地区的复合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决定了西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选择"外推、内驱"之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广大农牧民为骨干,大力发展农牧业,着力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青海牧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教育等发展滞后,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区内人口多为少数民族,有着形色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程度不同,民族精神相异,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一、西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富民行动".这一行动是执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举措.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支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特色经济初步形成.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8.
加快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牧业增效,解决好农牧民增收问题,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牧区所有问题的关键.海西州东部经济区基本属于农牧结合地区,聚积了全州绝大多数农牧业人口.解决东部经济区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牧区的繁荣与稳定,也关系到海西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张鹏 《北方经济》2008,(2):59-60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为防范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应对市场经济缺陷而建立的制度性安排.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基本上还处在一种缺失的状态.本文深入分析自治区农牧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对策,提出创新策略,避免走其他社会保障相对完善地区的弯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采伟 《发展》2009,(3):136-137
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后地区、边远地区的复合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决定了西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选择“外推、内驱”之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广大农牧民为骨干,大力发展农牧业,着力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张森春 《发展》2001,(7):50-52
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难点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1998年甘肃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 GDP仅为全省人均 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 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 70%、全国的 50%。在甘肃民族地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9%,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 77%, GDP构成中农牧业产值占 37%。因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甘肃平均水平。   1991年到 2000年的 10年间,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横向分析,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全省…  相似文献   

13.
农牧民增收是当前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积极培育农牧民新的增收点,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由于文化场域、社会身份及生计、生活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适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基于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选取20个社区的121户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对多民族聚居地区样本家庭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标准化量表,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牧民的社会心理适应现状,并对其因子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表明,影响农牧民城镇心理适应的特征共由5个因素构成,且社会心理适应量表的验证性因素的拟合指数均在要求范围之内,总体拟合度较好,符合测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工作》2006,(2):34-36
一、我区农牧民收入的几个特征 一是地域的不同.农牧民收入有所不同。从普遍来看.纯农区的农民收入比半农半牧区的农民收入高,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比纯牧区牧民收入高。从地区来看.盟市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和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好的地区农牧民收八比较高。二是同一地区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农牧民间的收入不同。三是引入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的地区农牧民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16.
农牧民增收,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笔者在对琼结县农牧民收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地农牧民收入现状及主要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琼结县农牧民收入问题的路径,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地区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既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该地区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防止返贫的关键是贫困户家庭的增收问题。合理的收入结构是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的关键。收入结构反映了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来源和渠道,从深度贫困村农牧民收入调查着手,通过对收入结构特征的深入分析,总结出贫困户家庭的增收困境,提出了优化贫困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问题,农牧民问题的实质是就业和增收问题.在农牧业和农牧区内部解决农牧民就业和增收问题的回旋余地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跳出农牧业和农牧区的圈子,另谋出路,那就是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19.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民.在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安居"问题."安居"就是让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2006年以来,西藏山南地区勒布门巴民族四乡在自治区实施的以农房改造、扶贫建设、病区群众搬迁、游牧民定居等为建设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拟建民房和改造民房191户,使685人从中收益.……  相似文献   

20.
积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促进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西藏农牧业发展和增收、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就,从宏观上阐述了目前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当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