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三把刀”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承。它因适应民众生存需求而产生,融入民风习俗而衍化,依伴社会进步而升华,追随科技发展而创新。千百年来,“三把刀”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变化,最终形成融为一体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如今,以“厨刀”成就的淮扬菜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修脚刀”擦亮的“扬州沐浴”招牌高挂各大都市的浴城,以“理发刀”为标志的美容美发业得到众人的青睐。近年来,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强化培训、跟踪服务等措施,以厨刀、修脚刀和理发刀为代表的“扬州三把刀”已叫响全国、全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又一重要载体和象征,成为全省一大特色产业,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 相似文献
2.
3.
加德满都的宗教,就混迹在人群中,混迹在生活中,生活现实就这样摊在神明眼皮下,人和神互不干涉,和平相处。 相似文献
4.
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信用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一直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传统信条,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政府取信于民,企业取信于市场,个人取信于公众。抓住一个信字,从文化的视角着力强化人们的信誉、信心和信念,乃是建设中国信用环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着重研究之处在于借助现代西方的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日本非物质文化包装推广经验与我国现有的非物质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创新思维及跨界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使"非物质文化独到、特有的价值"不断地"进化",致力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以及国内外市场都能通用的艺术品和产品形式,到非物质文化品牌的确立,再到自身品牌经营基础的加强,最后达到为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经济做贡献的方向发展的思路,将传统非物质的文化发展成为"新的传统创造品牌"。 相似文献
7.
托口古镇位于湖南省洪江市西部边境、清水江与渠水汇合处南岸,沅江自此开始沿东北方向注入洞庭湖。该镇非物质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极度濒危。杨公信仰文化就是其中一例。杨公是该镇乃至整个沅水中上游一带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并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及重要节庆中形成奇特而浓郁的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9.
11.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弘扬,以保证我国优秀的文明长久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出来。每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以德树人和以文育人,使非遗文化的良好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事业,本文对非遗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不过,从总体上看,消费文化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尚待澄清。 相似文献
13.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寒食节当日,禁烟火,吃冷食,所以由此而得名.本文首先要介绍一下寒食节的来源,再阐释一下寒食节的习俗,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碰撞.寒食节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是一个传统节庆变迁的特例,通过寒食节的研究反思当下全球化下对传统节日保护的不足,以此来提出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彩君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法治的基本情况以及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接下来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法治情结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详细阐述法治的局限性后,得出结论:我国不应该把法治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应该以一种建设性的批判眼光来看待法治,努力探索新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餐饮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并最终形成不同的餐饮文化。我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中餐文化 相似文献
16.
17.
楹联虽然早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近些年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广大群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仍然广泛应用对联,且联语切人切事,同时还出现许多嵌名联,实用性、艺术性越来越强。这些都与当地的一位楹联艺术家王祚炎密不可分,当地人部称他是楹联习俗传承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8.
19.
这些年,国内开始提倡重拾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类似景泰蓝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明显加大,这本是好事,但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促进传统文化的新生,甚至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对于如何突破这种困局,我认为贵刊上期文章《景泰蓝市场让人欢喜让人忧》进行了很有价值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