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农地流转的影响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全面探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效果的影响,以期阐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得出:农地流转中,"非农化"及"非粮化"倾向明显,且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收益、政府引导是三大主要驱动力;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劳动投入减少,劳动产出率提高;农地流转对农地投入及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学者仍存在分歧,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未考虑土地流转市场、地权稳定性、农户类型、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因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地权稳定性出发,但如何避免流转农地"非粮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成本逼近法在农业用地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逼近法在农业用地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曲长令白山温明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农业用地不仅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资料参与农业生产,而且是一种重要资产参与市场的流转,如以农业地申请抵押贷款,农地价格清算,农地合资作价,农地转让等。这些...  相似文献   

3.
耕地集约利用,与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密切相关。农业人口生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影响农业劳动力合理投入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它们对耕地的集约利用有着深刻的影响,恢复农业人口生态平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地利用效率反映了农业用地利用水平与其他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程度。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以耕地面积为门槛变量的三重门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扩大耕种规模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投入的资本、农技培训和种植作物类型的选择;在三重门槛模型中,亩均资本对农地利用效率随农地规模的变化而呈"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的变化规律。无论在哪一个门槛值前后,亩均资本的回归系数均为大于1,并在1%水平上显著。亩均资本对农地利用效率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走土地集约化经营道路是农地利用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地价格运作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价格运作成因及特征分析*王克强农地价格,指农业用地价格。笔者认为,我国农地价格应分为两大类:农地生产力价格、农地市场价格。农地生产力价格是指该地严格受到用途限制,永远只能作为农业用途用地的价格,其反映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农地市场价格指现为农业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目标不同,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2)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市场化程度越高,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就越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就越明显;(3)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户农地流转的市场参与程度,对不同类型农户农地投入行为都有影响。研究结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不同类型农户进行农地的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江、浙、鲁3省5县(市、区)83户农业经营大户的调查资源,分析了农业经营大户对所租赁土地在租赁前后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变化的认知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农业经营大户的土地绩效都比租赁前有所改善。然后,对这些农场的土地租赁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农业经营大户对农地租赁市场发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最后,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农地租赁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军  吴晨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61-69
研究目的:通过对粤赣100家农业经营主体调查,研究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方法:首先应用DEA模型中的CCR方法测度了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应用半对数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总体上,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是种植业,最低的是养殖业;发达地区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上低于不发达地区;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出售比例,绿色、生态农产品与非绿色、非生态农产品的产值比,政府补贴额度,银行信贷额度,社会服务机构数量,主要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见识广度等因素对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均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年龄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在绿色、生态农产品市场,财政补贴,信用贷款,社会服务机构和吸引优秀农民返乡进行绿色、生态创业上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地利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的耕地在农中居主导地位,林地面积偏小;农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但各类用地面积及其比例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利用结构类型;根据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和单产水平的预测,并综合考虑农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提出了2010年山东省农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目标;认为须切实保持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强化造林工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识别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于实现农业减排固氮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选取山东五大区域16地市,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利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析其区域异质性。结果 (1)2012—2020年山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自2015年提升速度显著加快。研究时期内资源节约最为稳定,环境友好先稳定后增长,产出高效显著增长。(2)从区域特征分析,山东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格局,总体基尼系数处于略微下降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3)分区域看,鲁中和鲁东属于资源高耗型,鲁中南和鲁西北属于产出低效型,鲁西南属于投入产出双制约型,障碍因素集中在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民可支配收入、土地生产率、农业产值占比。结论 新发展阶段下,山东需警惕环境友好障碍度增长态势,加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聚焦于精准方向与科学治理。基于障碍因素分析,针对地市面临不同短板提出拓宽农业电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发挥“潍坊模式”示范作用、制定最低流转年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碳排放结构、碳排放空间分布、脱钩效应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以期从耕地低碳利用角度,为吉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系数法,计算2000—2020年吉林省47个县域单元的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特征;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1)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2000—2016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2016—2020年开始缓慢下降;碳排放结构方面,碳排放量从大到小分别是化肥、翻耕、灌溉、农用柴油、农膜和农药;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2)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生产脱钩特征: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增多,呈现强负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减少;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县域脱钩特征逐渐优于西部地区,吉林省整体县域的脱钩特征朝着理想状态发展。(3)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农业GDP、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化肥施用强度因素对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为正向驱动,城镇化率对耕地利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的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效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其实施区域分布概况,并研究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农业规模经营从业者和当地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经营效益指数并分析。[结果]鲁南和半岛地区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明显好于其他4个区域;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值的增加较为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区域差异明显,鲁南和半岛地区的效益最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显著提高了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值得在更大的区域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识别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 文章运用DEMATE方法从市场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绿色生产效益等五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进行定性识别与评价,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1)驱动因子中心度排序为:经营主体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生产效益>生产技术>市场因素,其中指标层前十排序依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绿色生产能力、销售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绿色生产意识、金融服务体系、产业融合水平、经营主体收入水平、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指标层原因度大于0的因子有13个,前三排序依次为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绿色消费意愿、技术服务体系,小于0的因子有12个,后三排序依次为绿色生产意识、经营主体收入水平、生产施肥技术。(2)市场需求与农业绿色生产效益的最大隶属度为良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的最大隶属度为中等。结论 当前,浙江省农业绿色当前主导因素为经营主体能力,其次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绿色生产效益,贡献率相对较低,而生产技术和市场因素则偏重于被影响的结果因素方面。因此应切实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和能力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率、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及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等5个主要指标,对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环境承载率为68.9,表明系统环境压力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4和0.54,说明优势度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稳定性指数却并不高,系统自控、调节、反馈作用减弱;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0.055,反映出该省耕地系统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应调整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投入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引进外部能值,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缓解本区域的资源压力;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对可更新辅助能的利用强度,发展绿色产业,减轻对耕地系统的环境压力,实现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针对山东省的农用地数量进行统计并通过生态安全指数来评价农用地的生态安全性,以期为山东省的农用地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2007~2016年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变化。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由17项指标构成的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采用土地生态安全模型计算单项和综合安全指数来评价农用地的生态安全性。[结果]2007~2016年,10年间山东省农用地的面积未出现较大变动,一直保持在1 150万hm~2以上。经计算,山东省2010年和2015年的农用地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97 2和0.636 6,按照山东省农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5年的农用地生态安全等级均为"敏感级",但2015年比2010年的安全值略有提升。[结论]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在2007~2016年的10年间未出现较大变动,一直保持在1 000万hm~2以上。2010年和2015年山东省农用地生态安全状态处于敏感级。虽然5年间生态安全值略有上升,但仍有很多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注意,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理,以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农用地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全省农用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分析、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分异特征及障碍因子,有助于科学地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法 文章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6个维度选取21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山东省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各地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探讨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 2010—2019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43稳步上升到0.778。就区域分异特征而言,鲁东及鲁中地区发展较快,鲁西南地区发展滞后。不同时间段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成为近年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 提出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和加强区域间的农业交流合作等建议,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土地市场化进程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土地市场化程度,可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作用.在建立土地市场化程度模型的基础上,依据2003-2008年间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的面积和地块数,对山东省土地市场化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山东省土地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进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当前的土地市场总体处于中等市场化水平,但土地市场化进程和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个别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在分析山东省土地市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全省土地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