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俊毅   《南方农村》2010,26(5):16-22
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注重质量安全控制无疑是治本之策,而中国目前多数农户仍处于分散经营的局面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难度,如何把原子型农户有效纳入产业化组织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温氏模式的案例研究显示:组织化的准车间式的农户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便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温氏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其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这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从喀斯特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出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繁荣喀斯特山区的乡村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构建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社区居住空间营建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乡村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转变前后社区空间特征的研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快速且高效地发展、提升乡村社区整体空间品质、促进乡村社区与城市协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乡村社区居住空间的分析研究,运用建筑计划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乡村社区居住空间特征及规律,为乡村社区居住空间营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下提出的新概念,既是对“千万工程”的坚守践行,也是对“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力争推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此背景下研究总结未来乡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之一的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为案例,对未来乡村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及其背后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梳理了遗产地邻近乡村社区参与旅游2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结果]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呈现阶段性,经历了早期的“搭便车”型参与、自发组织型参与到目前的衰退型参与等3个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呈现脆弱性,在政策和旅游地头衔变动后,社区参与旅游逐步走向衰落;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包括“遗产制度约束—地方决策失衡—社区响应滞后”3个维度,遗产制度是旅游地属性变动下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地方决策是政府治理模式下的管理性失衡,社区响应是群体发展意识与能力欠缺下的内部反应性滞后。[结论]遗产旅游地日渐兴盛之下,边缘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受不同层级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有效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社区居民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区参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整备运作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尤其明显。城市土地整备是挖掘城市土地潜力,优化用地结构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目前关于土地整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文以深圳市土地整备实践为例,从探讨土地整备内涵入手,研究了土地整备运作机制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在广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广西到乡村旅游资源向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效益转化的规模和速度.本文在综合分析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实际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盼。文章以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途径。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同质化严重、产业单一、公共服务落后、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足、生态环境相对薄弱等问题。提出通过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深化改革,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农业蓬勃发展等措施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乡村工作做实做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19年江浙地区93个县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地理遥感等数据,文章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江浙地区城镇化驱动乡村重构的效应,发现城镇化有效驱动了乡村经济重构以及空间重构,但并未显著推动社会重构。机制分析发现:(1)城镇化有力推动了县域乡村人口实现非农就业。人口城镇化在长期中缩小了城乡差距,并提升了乡村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素养,有利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观念的改变。(2)产业城镇化促进了县域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3)土地城镇化并没有引起土地快速扩张的失衡,相反,土地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乡村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的高效化,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的综合作用下,江浙地区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乡村进入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重构。未来,要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他们的发展途径和致富道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文认真总结这些村的宝贵经验,得到4点启示,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等4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政策的现状及成效,阐述了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历史机遇,最后明确了重庆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路、原则、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政策的现状及成效,阐述了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历史机遇,最后明确了重庆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路、原则、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1)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2)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3)湖南省4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形势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改变农民的居住方式,更是农民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深层次的变革需要一定的土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可行性论证分析以及各级规划的约束。在分析建设流程的基础上,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讨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行性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包括土地自然条件、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农民搬迁意愿、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等内容,指标权重用Delphi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出BOM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模式。提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体系包括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详细规划和农村旧址复垦规划等多个层面的规划,并讨论各个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进,乡村绿地的功能特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乡村绿地规划对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村绿地"农业、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方面功能的认识,充分肯定了绿地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根据绿地景观、层次、文化原则对绿地规划中的宏观布局模式、中观布局模式及微观布局模式类型进行了深入考究;同时针对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庭院绿地等绿地构成要素的功能特征及景观特征,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法。文章还根据乡村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基层宣传;丰富理论研究,创新规划设计方法;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突出景观文化特性;完善乡村建设机制,健全绿地规划监管系统等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随着"三农"问题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的有针对的战略考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内部社会经济体系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对于新时代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选取河北省为典型实证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性指数进行测度,运用ESDA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分异格局,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河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并呈现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分布态势;河北省乡村性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在总体趋势和局部相关性分析中呈现"U"型曲线和"两核一带"的空间格局,邻域单元相互作用显著;根据乡村性指标体系的评价层特征,可以将河北省乡村发展划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内化提升型、资本推动型和均衡发展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策略和发展道路存在着差异。[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目标发生改变,通过对乡村性这一综合指标测算可以揭示区域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差异,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为集体土地流转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了了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现状,入市存在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以及访谈的方式对东北三省的沈阳市、东港市、哈尔滨市、长春市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包括8县(区)、15个乡镇(街道)、164个行政村、33家典型企业。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东北三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东北三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特点为总量不大,单宗面积小;分布零散,主要集中于城乡结合部;隐形流转普遍,缺乏规范性的引导;利用粗放,效益低下。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存在缺少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产权不清晰、城乡规划不详细等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数不清,流转对象不明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力有限、村集体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认识不清等现实方面的问题。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配套的法律制度、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专项调查和确权登记、建议在东北地区同步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原则,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方法]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分析2000-2016年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程度,进而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包括2000-2005年新型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受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及2006-2016年,属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使城镇化指数由0.436上升至0.869,年均增长率高达0.093。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1)在人均家庭经营农家乐收入比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2)在森林覆盖率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应为正,直接效应系数为0.098,间接效应指数为0.074,影响相对较大;(3)果园面积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大,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结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影响,且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资源配置机制来实现资源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机制,以动力机制为"推进器",通过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庆城乡统筹的主要经验概括起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城乡联系与互动、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