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虎  刘首永 《金融纵横》2010,(11):49-51
究竟什么是流程银行?为什么要建设流程银行?流程银行与已有的传统银行模式相比都有哪些优点?本文在分析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趋势、背景下,分析农村信用社组织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信用社构建流程银行的必要性和基本目标,并借鉴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经验,就农村信用社如何大胆改革,构建现代"流程银行"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业务流程是银行的生命线。与世界先进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资本、效益、产品、技术等有形资源和技术指标以及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更大的差距还在于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流程性因素上。事实证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运营效率较低和风险控制能力偏弱的问题。尽快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姚璨璨 《时代金融》2015,(5):113-1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的战略顶层设计和金融创新活动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道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进入21世纪以来,涉及多方面的金融改革政策陆续落地,频频触及金融体制中的深层抑制性因素,这也意味着我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也由此应运而生。中国的影子银行在传统银行体系外进行信用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也给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因此,本文拟通过简要介绍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源、发展及构成,来讨论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价值及风险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的战略顶层设计和金融创新活动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道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进入21世纪以来,涉及多方面的金融改革政策陆续落地,频频触及金融体制中的深层抑制性因素,这也意味着我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也由此应运而生。中国的影子银行在传统银行体系外进行信用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也给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因此,本文拟通过简要介绍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源、发展及构成,来讨论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价值及风险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13,(2):1-51
"影子银行"概念起源。影子银行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自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助推了危机的扩大与蔓延。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代表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博弈,正面与负面作用兼备,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不仅监管体系、经济环境、政策背景不同,也尚未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的两项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这一称呼更为妥当,其风险的实质是通道问题,传统银行通道无法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中国式类银行。面对通胀压力传统银行需要类银行业务保证规模而投资者需要类银行产品对资产保值增值。中国式类银行的发展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可以用"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称为类银行"进行广义上定义。划分为:银行主导型类银行、采用传统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受到监管或无监管下的类银行共三个层次,规模分别为:10.3万亿、10.2万亿和5.3万亿。中国式类银行的未来。解决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需要从金融改革入手。中国金融体制发育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适度监管,既需要避免金融风险,又不要伤及创新的动力。对于目前的影子银行,对于市场化的合理部分,应该通过金融改革来满足。对于非市场化、仅为不受监管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强监管。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金融改革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中国式类银行问题,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逐步的利率市场化与褪去政府隐性担保将改变目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情况,重塑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意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中多元金融占比将逐渐上升。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式类银行体系的问题不大,风险可控,通过金融改革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我国29家银行2000-2010年业绩及所有权结构指标定量地衡量了所有权结构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净利润增长率产生的静态效应、选择效应和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效应方面,业绩最优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效应方面,被选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银行之前业绩较差,被境外投资者选择的银行之前业绩则较好;在动态效应方面,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有利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体系、健全现代化经营管理体制、规范并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银行所有权结构、促进银行业绩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要实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分离,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资金的需求的大背景下设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弊端和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8.
韩峰 《云南金融》2011,(6X):71-71
我国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要实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分离,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资金的需求的大背景下设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弊端和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改革前的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入手,研究自2003年以来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介入到2005年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全过程,对改革过程中的成本分担、银行性质导致的宏观经济脆弱性及波动、银行股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就资本的本质看,传统意义上的国有银行在性质上并非资本金不足的银行,而是全额资本金银行,由此,存借贷三角关系是描述国有银行的必要模型,由于借款人的“终止威胁”和存款人的持续资金供给导致信贷资源的错误配置和长期产出增长激励;第二,转型中的国有银行处于从全额资本金到部分资本状态的动态变迁,由此导致信贷增量的萎缩,但存款的持续上升导致国有银行不得不追加信贷投放,形成2005-2006年的新一轮信贷周期;第三,从国有银行的股权定价看,由于面对国有银行改革,国内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境外普通投资者对国有银行的价值预期存在差别,由此形成不同的资本价格;第四,宏观货币和汇率调控机制的改革致使国有银行改革面临特殊风险,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考虑是最优的银行转型安排。  相似文献   

10.
东欧转型经济与中国当前的银行改革具有相似性。东欧国家在第一次银行改革中保持了国有控股权,但并没有提高经营绩效,继续开放导致超过75%的银行资产被外资控制。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继续保持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小股东并不能建立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也不会有效改善经营业绩;而外国战略投资者控股银行后能够显著提高银行业绩,但国家也丧失了银行控股权,似乎在现有的改革路线中改善绩效与保持银行控股权二者不可兼得。因此,中国如果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则应借鉴招商银行模式,建立国内大型企业法人持股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秋 《上海金融》2006,(1):53-56
本文着重对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进行了研究。从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动因分析开始,到政府选择什么方式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实证研究表明。国有银行较私有银行效率低下,尤其是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对整个国家带来潜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对于部分剥离国有资产的银行,由于政府对银行仍具有控制力,产权改革并不能显著改变其经营绩效。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能显著提升银行绩效,但需先解决政治体制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欧转型经济与中国当前的银行改革具有相似性。东欧国家在第一次银行改革中保持了国有控股权,但并没有提高经营绩效,继续开放导致超过75%的银行资产被外资控制。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继续保持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小股东并不能建立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也不会有效改善经营业绩;而外国战略投资者控股银行后能够显著提高银行业绩,但国家也丧失了银行控股权,似乎在现有的改革路线中改善绩效与保持银行控股权二者不可兼得。因此,中国如果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则应借鉴招商银行模式,建立国内大型企业法人持股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立足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银行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银行的文化品质是一种可贵的资源。银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对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企业竞争力逐渐上升为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制高点,通过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企业文化工程、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来提升银行的文化品质,塑造银行的灵魂内涵,已成为国内外金融行业深化银行改革、推进银行发展、突出银行特色、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温信祥  苏乃芳 《金融研究》2018,460(10):38-54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的发展使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逐步显现。本文对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建立含有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双轨制日趋显著。由于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不规范,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高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未来需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一种理论认为,利率双轨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本文结论,双轨制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下一步应加快利率双轨并轨,融合二元金融结构,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外资入股对中资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保持足够的金融控股权,又能与外围战略投资者实现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中资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首先从外资入股对中资银行效率的影响人手,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结合银行效率理论和财务评价体系,借助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实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外资入股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不是很显著的结论.并且,据此提出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扩大引进外资数目、改革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健全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等建议,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和中资银行的决策层更好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中国银行业以外资银行或境外投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为基本开放形式,外资开始逐步进入中国银行业。对此,在国内金融界展开了“得失大讨论”,有批评之声,有支持之语。本文就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加以分析,并探讨了国内资金参与商业银行改制的投资渠道,提出在目前形势下,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我国的银行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银行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改制对银行债权的影响及对策宋海林正在逐步实施的“抓大放小”战略是改革、搞活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企业的“放小”改制,既给商业银行改革与经营带来了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相当一些地方出现了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对此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一系列与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股份制改造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创新,“价值最大化”正取代“规摸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成为新的经营目标。在建行。中行以及工行相继股改上市后,对于上市的原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价似乎有了一个基准。那么,股票的价格能否全面反映出银行的价值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股票的价格所反映的是在资本市场条件下,银行的权益市场价值和债务市场价值之和,是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价值的一种评价。但上述“价值”绝非“银行价值”的全部。那么,什么是“银行价值”?近年来,很多银行在经营上都提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但对于银行的价值,却没有一个清晰一致的认识。本文拟对银行价值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