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狠抓贷款回收盘活资金存量原秀珍逾期贷款多,贷款风险大,信贷资金周转缓慢,是长期影响银行信贷资金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一大难题。压缩逾期贷款、盘活资金存量是提高信贷资金质量,缓解信贷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此,郑州市建设银行积极探索,把回收逾期贷款作为信贷管理...  相似文献   

2.
3.
<正> 当前,社会各方面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大,而信贷资金来源有限,平衡信贷收支的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银行必须把信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盘活贷款存量、挖掘资金潜力上来。据统计,全国现有资金存量为15000亿元,若能盘活1%,就可挖掘资金150亿元。本文拟从分析我国贷款存量现状出发,浅谈盘活存量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银行分行行长、保险分公司总经理会议上,提出了今年要继续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方针,支持经济适度增长,并要求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优化贷款结构,盘活资金存量,挖掘资金潜力,加强内部管理上来。为了宣传贯彻今年的货币信贷方针,促进各项金融工作任务的落实,最近我们在宁德地区工商银行的协助下,选择了近几年来在信贷资金存量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福安市工商银行进行调查,并组织了盘活信贷资金存量,用好技改贷款等五个方面内容的系列稿件。本刊从本期起开辟“福安市工商银行系列报道”栏目,并将他们的主要经验陆续推荐给读者,希望对于各级金融工作者在贯彻落实总行的货币信贷方针时有所借鉴和启迪。福安市工商银行信贷式作曾于1986—1987年度、1988—1989年度被省工商行授予“金融先进集体”,1988年被省经委授予“省技改协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相似文献   

5.
6.
<正>银行信贷资金的实力在于存量,它是日积月累的相对常量,调整好存量对于调整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存量调整,说到底就是压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企业贷款,用于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企业和产品,实现贷款存量的转移。调整存量,一方面要贯彻紧缩信贷的方针,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搞好企业内部资金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把呆滞的信贷资金搞活,并按产业政策实现贷款转移。 2.制定政策要科学、要有连续性。信贷结构调整涉及到全社会的利益,与企业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决策。银行部门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出详尽的信贷政策及优先支持发展的企业及项目,作为银行发放贷款依据,这样有利于银行在资金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分清优先支持的对象,使信贷资金投向明确使该“活”的活起来,该“压”的真正压掉。 3.实行差别利率。从1990年以来,国家先后  相似文献   

7.
一、现状及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反映,1994年末全国农行各项贷款总规模5524.6亿元中,不良贷款达1900多亿元,占总贷款的34.4%,其中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分别占总贷款的15.9%、15.7%、2.5%,分别高出中央银行"752"控制目标7.92、10.97和0.8个百分点。这还不说在目前的正常贷款和未到期贷款中仍然存在着很大地潜在风险。而据了解,有的地方"一逾两呆"贷款竞  相似文献   

8.
银行的资金运动决定社会的生产和流通,同时它对生产和流通又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扩大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银行资金聚集得多,分配得当,又能有效地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业银行作为利用信用方式,组织、分配与管理货币资金的一个经济部门,把各项金融活动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起着粘合、催化和润滑的作用。但从目前农村金融形势来看,银行的这种职能难以发挥,主要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差,逾期贷款、催收贷款占总贷  相似文献   

9.
2022年以来,受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部分税费缓缴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因此,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使沉淀资金和闲置资金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A县为例,结合工作实际,首先分析A县财政存量资金的现状,并简要阐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县级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对策,为县级财政部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问题与任务提出来了,但对于如何界定财政存量资金,如何评价财政存量资金的影响以及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才能够付之实践。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近1000亿元的逾期、呆滞贷款,约占银行总资产的10%左右,如果能搞活一半,就有500亿元贷款存量重新投入生产和流通,资金的紧张程度就会有很大的缓解。虽然政府、  相似文献   

12.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柱,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坚力量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贷款的重点,特别是辽宁省尤为重要,有近千家大中型企业,他们虽然仅占工业企业总数3.7%,但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则占全省工业的81.3%,创造产值占63.7%,利税73.9%。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是巩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财政资金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国库资金入库总额及入库效率稳定提升.但伴随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财政资金整合度不足,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调度资金方式及时间存在偏差等问题,致使部分库存资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来平衡财政收支流量,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从预算收支流向、库存资金留余的角度,分析财政存量资金的形成和化解存量资金途径面临的阻力,并提出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农行把盘活贷款存量,提高贷款资产质量作为农业银行力求生存求发展,加快转轨的大事来抓,紧紧抓住当前企业改革转制的机遇,积极配合地方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租赁、转移承贷主体,以新增量注入启动、拍卖等多种办法盘活企业,盘活不良贷款,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前几年盘活的经验教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采取正确的组织形式,对盘活成效至关重要。当前,农业银行盘活的重点是供销社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由于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资财所有范围的不同,因而在盘活的组织形式上也应有不同,从全省农行各地成功的经验证明,对供销社贷款盘活,以系统组织形式盘活效果显著;对乡镇企业和农业贷款的盘活以区域组织形式效果显著。本文侧重对区域性组织盘活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存量谈谈见解,供基层行盘活工作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去年下半年,我们对三明市12家城市信用社贷款状况进行稽核,发现逾期贷款为3374万元,占贷款总余额的56.11%,低质量贷款为1704万元,占贷款总余额的28.34%,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信贷资金沉淀比率是相当高的,其安全性没有保障,效益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没有严格执行信贷“三查”制度。由于城市信用社信贷人员普遍偏少,而贷款户点多面广,金额又较小,贷前没有作详细的调查,甚至没有调查。贷时审查不严,往往只听一面之词,就予批贷。贷后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检查。到贷款逾期企业无力偿还时,才上门催收,为时以晚,有的已变风险贷款,造成沉淀。  相似文献   

17.
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调整了宏观紧缩力度,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呼声很高。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企业存量资金中非正常贷款占用大、资金循环不畅等原因所致。据1991年来我行信贷资产监测考核统计,企业“一逾两呆”贷款占其贷款余额的40.9%,其中“两呆”贷款占34.5%。在“两呆”贷款中,工业企业占56.4%,乡镇企业占43.6%。对此,银行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制约因素较多,资金收回难度很大,表现在: (一)地方利益导向给银行信贷操作带来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李芸 《财会学习》2020,(11):58-59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70号)首次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从财政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盘活存量成为了各级财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9年以来,我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各地财政收入增速降低,而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加大,收支矛盾突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不断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实际工作,通过对财政存量资金主要构成和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在“适当调整紧缩力度”的背景下,贷款的大幅度增长已成为近年来金融形势引人注目的现象。增加的贷款,起到启动经济、稳定社会的作用,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信贷资金投入的高频、低效,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当前,金融工作如何适当减弱银根松动的力度,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盘活资金存量、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财政存量资金的基本情况以及财政存量资金盘活的具体路径,分析了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中存在的存量资金数据难以准确统计掌控、收回的存量资金存在"二次沉淀"、国库现金管理推进速度缓慢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摸清存量资金底数;加强监督考核机制,防止收回资金再次沉淀;加快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