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政府在日前举行的临时内阁会议上通过了“邮政民营化基本方针”,决定对日本的邮政事业实行彻底的民营化改革。该基本方针将作为政府法案提交给日本国会参众两院审议通过。  相似文献   

2.
随着2005年10月日本邮政民营化法案在日本国会的通过,小泉内阁的以邮政改革为中心的结构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大步。多数日本国民也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得到了国际上的一些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5年8月8日发表的关于日本经济的审查报告中明确表示支持日本邮政三事业的民营化,给予了积极评价。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思路、要因、理论依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的邮政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邮储的运作模式已严重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且邮储和邮政混业根本无法保证邮政专注于主业。所以,需要对邮储进行改革。但是,邮储改革必须与邮政改革联动进行。改革的第一步是将普遍服务和邮储业务剥离开,先分账核算,再并账补亏。改革的第二步是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由邮政控股的储蓄银行,完全独立核算,而普遍服务的亏损由财政来“明补”。邮储今后的资金运用方向应该是“狭窄业务银行”模式,即资金应被严格限制在具有很好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政府债券或其等价物上,而不是高风险的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4.
【香港《大公报》7月19日】号称2005年将有“破冰之举”的中国邮政改革最近有了新的动向。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近来指出将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并成立一个邮政监管机构——邮政管理局。此前,国家邮政局研究院副院长周焕德在上海召开的“邮政体制改革研讨会”上透露,正式出台的新邮政改革方案会强调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冯飞也表示,对邮政改革的方向——政企分开、监管独立,目前政府、邮政、专家等各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5.
《山东建设》2005,(23):19-20
近年来,企业产权重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典型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便是俄罗斯。它们代表了全球企业产权重组的两大不同发展趋势。为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日本小泉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国家垄断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在小泉的民营化改革中,列在首位的就是邮政部门的民营化问题。在邮政民营化之后,他还打算对日本养老金制度进行私有化改革,并对日本财政体制进行革新。在日本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同时,全球产权重组的另外一种趋势,即私人公司国有化也在显着加快步伐。其中,俄罗斯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普京把改革的重心放在了能源资源部门,力图通过私人能源企业国有化,  相似文献   

6.
邮政     
德国邮政收购英国巨头;日本邮政私有化改革推迟。  相似文献   

7.
在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实施单独占领时期,为了对当时的日本税制进行改革,于1949年5月美国派遗了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普为团长的税制调查团,该团在日本对其税制进行了3个多月的详细调查后,于9月15日发表了《夏普使节团日本税制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美国占领军遂指令日本吉田政府按照“报告书”所提出的原则和措施对日本税制进行改革,此即“夏普税制改革”。本文拟对夏普税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所起的作用做一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日本首相小泉把邮政改革方案提交参议院,8月8日方案遭参议院否决,日本邮政改革暂时受挫是不争的事实。无独有偶,7月20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接着传出年内邮政储蓄银行将要成立。然而,之后又有消息传出,因为种种矛盾和困难,邮政储蓄银行今年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在电力、铁路等“政企台一垄断型行业”正大力推进政企分离改革之际.近日.中国邮政体制也终于迈出了改革步伐。此次改革是继1998年邮政与电信拆分后邮政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这次改革。关注的焦点就是邮政储蓄转型银行,因为这关系着万亿资金的最终走势及其未来的无限“冲”景。  相似文献   

10.
邮政不属于自然垄断企业。我国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低于印度,需要在保持基本业务专营权的基础上,放开扩展业务领域的垄断,鼓励邮政企业参与竞争。由于目前金融机构的服务向“优质客户”倾斜,邮政储蓄不能急于进行商业化改革。以便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电子商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日本的零售业,邮政购物以及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等方面显示出日本电子产务的特点,电子商务被日本政策和私人机构推到了显要位置,对日本电子商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1月11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约见了大藏大臣三冢博和法务大臣松浦功,向他们阐述了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的计划,后来,桥本的指示以文字形式公开发表,题为“日本金融体系改革:为2001年东京市场的复苏而努力。”这标志着日本大张旗鼓改革自身金融体系的开始。探究这次改革的背景和根源,不难看出,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叔繁而猛烈的金融危机正是促成这种“全面性”金融改革的催化剂。本文拟对日本金融危机的实际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改革对策做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与“泡沫经济”日本一桥大学于毅波建立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之后的现代西方金融制度,在80年代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却膨胀了“泡沫经济”,使主要改革国的经济跌人战后最大的萧条中。本文以国情与我国最相近的日本为中心,拟就...  相似文献   

14.
日本邮政私有化改革的基本背景是邮政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渠道,日本邮政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而且也是日本政府进行财政政策支出的资金来源。降低政府支出、发挥私人经济活力是日本政府邮政改革的目的。由于日本邮政自身独特的发展经历和当前的市场环境,日本邮政私有化过程中仍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与日本邮政民营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本邮政民营化是日本国有企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历时最长阻力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其改革进展依赖于日本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日本邮政的民营化改革逐步深入。在前任政府奠定的基础上,小泉克服政治阻力促使日本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获得国会通过,标志着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日本邮政改革体现了世界范围公共企业的治理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这个过程将对日本乃至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经济当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对金融体制做了全面改革,其中包括政府机构改革、有关法律的修正与完善、成立债权回收机构、制定特别目的公司法、及对日本金融机构自身进行改革等措施。日本金融体制改革虽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在这种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胥敏 《辽宁经济》2002,(3):58-5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紧要课题。这一点日本朝野似乎并无异议,问题在于结构改革这一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会使现在的景气衰退雪上加霜,也就是日本媒体中常见的要伴随“阵痛”,这是日本国民由于长达十余年不景气所造成的脆弱的心理状态所难以承受的,如果象小泉内阁所承诺的“断然进行改革”,必然会有一定的政治风险。紧缩对策与结构改革二者如何有机地协调进行,这是当前日本的一个热点问题。一、关于日本经济的思考日本经济经过1986年11月以后的51个月的景气扩张,随着股市和地价泡…  相似文献   

18.
日本金融“大爆炸”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日本经济,金融面临的严峻形势,桥本首相于1996年11月提出了自由,公正和国际化的三项改革原则,着手进行包括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经济结构及教育在内的六大改革,希望能通过改革。恢复日本经济活力,重新确立日本在西方经济中的优等生地位。其中由于金融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目前日本所发生的一系列严重金融危机,以及此次金融改革的巨大力度,金融改革又被誉为金融“大爆炸”。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后半期,日本的国内经济开始不断地发生新问题,二战后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已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届桥本内阁在成立后即推出“六大改革”计划,即行政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经济结构改单、社会保障改革、教育改革。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推出了涉及整个金融制度的所谓“日本式大爆炸”的改革规划。本文拟就日本的金融“大爆炸”,以及我们应从中借鉴什么作一番探讨。日本金融改革的背景——内外因素分析1矽F部因素——国际压力增大、摩擦增多、竞争加剧第一,冷战结束后,世界呈多极化发展格局,反映在现实…  相似文献   

20.
自1998年10月8日日照邮政独立运营以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全面实施以“凝聚工程、形象工程、素质工程,提高邮政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邮政运营新机制”为内容的“321”工程,全市邮政各项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立志改革闯新路。分营之初,全市邮政发展面临着通信能力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劳动生产率低、政策性亏损多的严峻形势,我们认为,邮政的出路在于改革,必须正视现实,勇于创新,尽快走出一条新形势下邮政发展新路子。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