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动态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持续成长是近年来组织和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但尚无从组织惰性视角探讨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组织惰性视角下组织战略、结构和文化变革与企业持续成长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柯达公司的纵向案例分析予以验证。研究发现,组织模式具有惰性特征,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组织战略、结构和文化变革尽管有助于打破原有组织模式的惰性,但如果不能构建相互匹配的新模式,那么将不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企业持续成长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变革后的战略、结构和文化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2.
阐述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机理,基于组织资本剖析,形成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战略、结构和文化动力要素,并确立联盟熵为战略熵、结构熵和文化熵,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培 《发展研究》2005,(4):57-59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与协调的基本形式。组织结构是否有效决定了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协调程度以及组织与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进而决定了组织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民经济中起着特殊作用的金融企业,面对经营规模、市场竞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重视组织管理,加快组织结构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演化视角对欧美农业合作社的外部市场战略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回顾,并从成员异质性视角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农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最主要原因在于能够调整市场战略和组织结构,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成员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环境变量为战略风险的主导逻辑,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构建了战略风险形成的识别框架,分析了战略风险生成的二类前因,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调适的结构惰性及其调适的非均衡机制是战略风险融发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徐谷波 《技术经济》2006,25(3):11-12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产生、演化的系统科学理论,它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对企业做出更深刻的理解。企业是经济社会中一种完整的自组织,企业内部各个基本单元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来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就是使企业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过程,是企业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由此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创新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涨落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传统理论对技术创新效率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组织结构调动内部资源的动力和效率 ,而大量经验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使传统理论得到解释。本文通过对不同体制下既有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效率不足的比较分析 ,指出企业内源性技术创新在解决现代高科技成果商业化开发的诸多方面存在机制障碍 ,这种障碍证明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大量出现的风险投资企业的新的合约方式从外部组合资源 ,其组织结构在突破技术创新障碍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印证 ,分析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为传统理论的更新提供了经验研究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分析,指出其演化过程经历开拓、成长、成熟、自我更新或衰退大致四个阶段.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时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其演化是自组织和环境选择相结合的结果.文章深刻揭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为促进企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的创新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远彤 《经济管理》2004,(21):58-61
现代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迅速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其中主要是改变了企业内部决策权的分配,从而引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本文运用代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概念,并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该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认为企业内部决策权分配的充分条件是内部协调成本的最小化。最后本文针对中国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2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方式进行了演化分析,认为我国的企业劳动力配置方式是从依靠低级有序的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到由依靠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组成的无序企业劳动力市场的演化过程,它将有可能自组织发展到依靠高级有序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惯性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后续研究和组织惯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基于国内外组织惯性文献的内容分析,将文献按照组织生态学派、理性适应学派和混合学派进行归类,提炼出不同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随后,从组织惯性概念界定、量化、作用效果等方面对不同流派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归纳;最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组织惯性概念框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2.
组织战略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组织战略理论、以产业环境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以及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能力理论。其理论分析的视角分别是组织内部、组织外部,而后又重新回到组织内部。而能力理论中存在的最大缺陷一一能力惯性,据此提出动态能力理论,其研究视角是一个较新的视角:结合组织内外两方面,最后针对动态能力理论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陈晓易  王玉荣  杨震宁 《技术经济》2020,39(7):140-146,158
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从组织层面和行业层面的视角探讨了组织惰性和行业敏感度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惰性减弱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行业敏感度阻碍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矩阵式组织形态在处理跨部门和跨地区的组织内部资源调配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可较好地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内部冲突较多,影响组织绩效。文章从结构性的角度剖析和研究了矩阵式企业的内部冲突问题。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矩阵式组织形态在横轴和纵轴的沟通、绩效考核制度方面都存在问题。矩阵式组织中纵轴和横轴之间的冲突发生机理是纵轴和横轴之间的沟通技巧、目标的矛盾,处于矛盾中心的节点位置成员倾向于服从考核权重较大的一方。  相似文献   

15.
王易  邱国栋 《经济管理》2020,42(2):92-105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组织需要从一元集权制向多元治理转变,本文通过对通用电气公司(GE)和海尔的跨案例研究发现组织从一元集权制向多元治理转变的“四反”演进路径。其中,“反集权”的本质是组织权利分化,组织演进逻辑是从“垂直”到“水平”,以构建赋权赋能为核心的扁平网络化组织。“反边界”的本质是组织边界扩张,组织演进逻辑是从“有形”到“无形”,以构建动态无边界的虚拟组织。“反分工”的本质是组织流程再造,组织演进逻辑是从“分散”到“整合”,以构建人机融合智能型组织。“反范式”的本质是管理范式转变,组织演进逻辑是从“有序”到“无序”,以构建平台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管理范式。进一步对“四反”路径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了基于“四反”的多元智能组织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后现代管理哲学为理论基础,符合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组织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引领未来的组织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乐琦 《经济与管理》2012,26(8):47-52
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地位进行调整是并购后组织结构设置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在中国情境下,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会比取消其法人资格更有利于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区域因素、并购前绩效以及相对规模对并购后的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当跨区域并购时,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绩效越高,则并购后取消其法人 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则并购后保留其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沿着科斯的思路 ,把企业理解为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企业用权威关系替代价格机制 ,而权威关系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原因在于“组织粘性”的存在。企业是一种有粘性的契约 ,而市场是一种无粘性的契约。企业的组织粘性把关键员工和企业联在一起 ,并使企业在引入企业家才能时有更低的临界交易效率。企业的边界由交易费用和组织粘性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亟需关注。本文从动态战略适应的视角来寻找大学战略成功的本质——战略的动态适应性,即环境适应、资源适应和组织适应,并结合国内外大学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了实现大学战略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can be understood as a collective good only when its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knowledge. Such external knowledge is the outcome of R&D investments that cannot be fully appropriated by firms and generate spillovers. The exploitation of such knowledge spillovers requires specific investments in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nd absorption, which brings about specific costs. These costs are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al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base, the variety of actors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sts of collec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 in which the firm chooses the mix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This choice in turn shapes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转型期,组织惰性存在于大量企业之中并阻碍组织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探究组织惰性降低策略,试图从组织知识和组织性格整合视角,提出解释框架。为此,以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为前因,以知识能力为中介,构建诠释组织惰性降低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源自286份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对组织惰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的中介作用对组织惰性施加影响,而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则直接作用于组织惰性。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中介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相反,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最后,提出知性管理框架下企业避免组织惰性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