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顾总结税制改革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税制改革发展规划,我国税收将在十个方面发生趋势性变化:税收定位由传统税收制度体系向现代税收制度体系转变;税收目标由效率激励向公平、有序、正义转变;税收增长由超常增长向稳健持续增长转变;税收负担由结构性减税向稳定宏观税负转变;税制结构由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转变;税制改革由个别税种改革向全面系统改革转变;税收政策由短期多变向长期规范化转变;税法制定由行政决定向人大直接立法转变;税务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转变;税收体制由单一集权向多元分权转变。  相似文献   

2.
税收征管文化是税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文化的基本主体之一,体现了税收文化的主体特征。税收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建构的税收思想、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税收观念的总和,它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的财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需要从本质上进行缺陷的修正,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原有的问题恶化,对于中国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不利.在中国财政税收的改革中,如何选择改革的步骤,明确其逻辑顺序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解决了核心问题,才能真正让财政税收制度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上健康成长,真正提升中国财政税收对经济形势和状况的反映作用,促进自身的市场稳定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收体制基本框架,实现了税政管理与征收管理相分离,税收立法权与执法权分开,财政部门负责税政管理,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这一改革,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符合国际惯例,对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几年来的实践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搞好地方税政管理,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税收制度安排对政府和纳税人行为的选择、税收秩序的形成、税收关系的调整乃至整个税收制度的运行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过去我们却把税收观念和税收惯例这样一些非正式税收制度安排排斥在税收制度范畴之外,这实际上是忽略了非正式制度安排在我国税收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税收制度的变革首先应该是作为税收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改变.树立全新的税收观念和充分尊重税收惯例的约束作用是我国今后税收制度建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实体制度和税收程序制度构成了税收制度体系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者分别制约着税收的总量需求、结构安排和征收管理。只有加强三者的顶层设计和改革协同,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以优化税收实体制度为主体,以完善税收程序制度为保障,才能形成系统集成、高效运行的税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事业单位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是事业单位良好运行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体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推进税收优惠法制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英杰 《上海会计》2000,(12):42-44
税收优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对特定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照顾和鼓励而采取的减轻或免除税负的措施。我国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其他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以及税收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税收优惠法制化建设 ,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已势在必行。一、我国税收优惠法制化的现状1994年税制改革 ,废除了许多不合时宜的税收优惠措施 ,缩小了减免范围 ,…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问题,只有不断的完善财政支出,并建立起恰当的预算体制,同时进行适当的税制转型才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进一步的推动税收体制的改革。文中通过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充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税收体制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孙玉栋 《涉外税务》2006,(12):19-22
我国税收近几年的较快增长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但过多的能源消耗换来的税收增长代价过于沉重;强调管理性因素带动税收增长不是一个能够说服人的观点,如果把每年税收的增长都归结于管理性因素的话,只能说明我们的税收制度和征管体系存在着过多的缺陷;政策性因素方面则是减收因素大于增收因素;而税收“虚收”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执行的税收计划制度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税之法性由税的基点所决定,具体包括:税法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为正义和效率;税法所要实现正义和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以税收法定为基础和原则,包括多种路径在内的一种智识和实践。税法作为平衡、协调经济利益之法,实用性是其内核;正义、效率是其基本目标;法定性是其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纳税人诉讼、纳税人用税监督权是实现其基本目标的方向;税收司法的独立最终决定了税收司法正义和税法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税收文化内涵及其建设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税收文化不仅指税收机构自身的组织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会范畴里的税收观念、纳税意识等意识形态及保证税收工作正常有序周转的税收制度。税收文化建设必须从系统工程出发,立足国情,统筹全局,协调税收文化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从而保障税收制度的有效运行,促成依法治税,最终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文化力"。  相似文献   

1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征税费用过高;不同地区间税收征收成本差别较大;征税费用与纳税费用的比例不平衡并经常相互转化;由"寻租"、"设租"导致的税款流失严重。这些现象说明,我国的税收征蚋交易费用还不够合理。建议通过推进征纳系统的信息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征税流程的精细化等有效措施,来实现我国以节约税收征纳交易费用为导向的税收征管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4.
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收征管创造良好的实施基础,有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是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制约因素,良好的税收征管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手段,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制改革与优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只有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政策的经济社会目标,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速,在追求公平、效率、收入的基础上,世界公司所得税改革的价值取向已进一步提升到提高本国税制竞争力、吸引国际投资的高度,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消除股息双重征税以及对现金流量税的理论推崇也成为实现这一价值理念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税收激励是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税收政策手段。但是我国的现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导向性弱、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不健全等。在借鉴国外激励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基础上,我们提出明确ODI税收政策的区域和产业导向,进一步完善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措施等建议,以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7.
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管辖权的重叠必然导致国际间重复课税。抵免法是各国推荐的消除重复课税的方法。本文在介绍国际税收抵免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就我国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比较了新旧政策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税收流失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防止税收流失,事前的良好的征管环境的形成固然重要,而如何征收可能流失的税款,对于税收流失的治理来说同样重要。税收流失是国家征税权行使的不完满状态,司法途径应当成为对此征税权救济的重要和最终途径。针对在税收流失治理中我国诉讼制度对司法机关作用发挥的限制,为加强对税收流失的司法治理,应当对我国现有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程序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并在税收征管中居核心地位.要推进我国纳税评估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快纳税评估机构设置和完善纳税评估法制建设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shareholder taxation on corporate dividend policy is a major controversy in financial economics.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eliminated the statutory tax disadvantage of dividends versus long-term capital gains for individual shareholders. Using aggregate time series data I find evidence that corporate dividend payout has become more generous in the period after tax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