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其经济之所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正确而有效的经济政策的结果。但泰国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泰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分散化政策,将过度集中的大曼谷经济向全国广泛推移,重视和推进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泰国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四国毗邻地区的区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此同时,中、老、缅三国也将在此区域的合作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无论是从世界层面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者是就我国而言不同区域之间,合作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合作与非合作的收益分配如何对其区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三个主要国家,虽然通过经济发展和竞争关系保持着活跃的经济关系,但由于各国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地区经济合作。中日韩三国对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贡献相比三国的经济发展,其影响力是有限的。本文将对中日韩三国所处的国内经济状况和中日韩三国的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及促进要素和阻碍因素等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政治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随着中亚局势的变化和中美俄三国均衡的消长,地区安全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并重将演化为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框架存在的根本理由。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应正视诸多变化,适时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定位,将经济合作置于地区安全同等重要位置,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积极拓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经济合作,这将为这一地区带来和平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21世纪中亚地区将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大国对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争夺而成为世界新的热点地区。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两国在该领域扩大合作的可行性以及这种合作对中哈双方利益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由于存在着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和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使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相关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选择。这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实基础,不仅使双方经济合作必不可少,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7.
<正> 1991年10月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向世界宣布:用10~20年时间,筹资300亿美元,在中、俄、朝三国毗连的10万平方公里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兴建一个特别的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使其成为世界第二个鹿特丹或第二个香港。该区将使东北亚地区的3亿人口从中受益。从此,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震动了全世界,成为当今联合国出面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国联合区域开发的范例。珲春处于该地区开发的极核位置,区位十分重要,本文试对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条件和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在未来时期里将如何参与对该  相似文献   

8.
欧亚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合作进程中关注的地区之一。欧亚经济联盟的产生使得"一带一路"在欧亚地区国家的推进中存在共通之处。对欧亚地区国家而言,基于其经济发展态势、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合作现状等方面考虑,通过金融合作推动欧亚经济合作,进而提升欧亚地区国家在"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是有可能且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我国应着重从提升双方接受程度、打造金融合作框架和针对性开展金融合作等方面构建欧亚经济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快速,这与长三角地区实行的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几种类型,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建设的新理念和合适路径,同时也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点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侃 《商业科技》2014,(21):141-142
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快速,这与长三角地区实行的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几种类型,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建设的新理念和合适路径,同时也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点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意义重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在中越之间设立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虽然不是我国第一个设立的跨境合作区,但确是第一个在FTA条件下设立的。对它的探讨,不仅有利于该合作区的建设,还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更好地设立该合作区,更好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努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与层次。东南亚是我国的近邻,该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与层次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双边关系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应尽早做些准备。本文简要介绍了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分析了该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和影响其发展进程的内外因素,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柴晔 《国际市场》2006,(3):64-65
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该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10+1)的进程.将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比较东盟和世界其他地区,该地区具有其特有的投资优势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为此,我国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障我国区域的稳定和安全,除此之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和加强我国和其他成员国的联系和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深化该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陆燕 《国际贸易》1995,(1):32-34,18
在当今世界,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被公认是经济最有活力、增长最快、潜力巨大的地区。同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也蓬勃发展,区域性、次区域性和“增长三角”等不同层次的经济合作日益扩大。经济增长和经济合作,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使亚太地区令世人瞩目。亚太地区经济所呈现出来的增长活力及其所具有的令人乐观的增长潜力,使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比过去更加重视同这一地区发展经贸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交往密切。战后,该地区各国珍视和平环境,关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交往中维护和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稳定发展氛围,"亚洲四小龙"、"四小虎"脱颖而出。当下,该地区多国跻身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颇受世界瞩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仅为参与方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带来活力。  相似文献   

18.
<正> 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经济多极化、区域化的趋势,并且各地区都在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合作。近年来,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是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设想。亚太地区所有内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差异,已经通过其相当高的区内贸易水平,创造了在经济上互相合作的重要条件。亚太地区不同成员的动态经济活力和  相似文献   

19.
亚太地区因不具备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在该地区出现欧共体或北美式的全区域的紧密型经济一体化合作形态是不可能的。而推行次区域、小区域的经济合作模式则是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最现实选择。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上述观点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东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在经济合作方面实行的是自主自愿的渐进原则和不排斥区域外国家的开放性地区主义,没有在制度化和机制建设方面努力,已不能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和冲击,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东北亚地区各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都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政经分离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强对话,求同存异,搁置主导权之争,增信释疑,坦诚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就一定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与欧洲、美洲并列的世界经济三大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