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产重组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新课题。近几年来,中国许多上市公司通过不同模式的资产重组来提升了自己的竞争能力。而ST上市公司因其摆脱退市的迫切性,它的资产重组就更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介绍了ST与资产重组的概念,ST存在的原因,ST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模式,分析了ST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燕 《现代商业》2024,(4):121-124
随着“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的提出与执行,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逐渐提高,股市资源配置也得到显著优化,被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日益增多。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科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ST科迪)强制退市为例,分析整理了该公司的退市影响,得出了相应启示,从而丰富强制退市方面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推进退市制度的完善进度,为其他上市公司的持续运营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威 《现代商业》2020,(12):118-120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监管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证券交易过程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审核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这就导致了许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面临退市警告的公司即*ST公司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保壳摘帽"的目的,解除退市危机。本文通过对当前会计准则下*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整体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及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希望能为遏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ST上市公司如何走出财务困境,避免退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多数ST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来自于外部重大的债务压力,因此如何"化债"成为关键。本文从会计的角度,结合《破产法》,介绍了破产"化债"策略的三种选择,以及破产重整会计、破产和解会计及破产清算会计的理论基础,对ST上市公司进行破产"化债"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ST二重不仅是退市新规实施以来首家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更是我国A股市场上首只采用股东大会方式主动退市的ST股票。ST二重的退市方式、退市过程等对未来的ST股票的主动退市具有借鉴意义,其退市动因对于投资者未来类似的投资决策也有参考价值,案例中体现的问题也对我国A股主板市场的制度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ST二重的主动退市进行案例研究,也有丰富我国的主动退市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特别处理"(ST)和"退市风险警示"(*ST)制度在中国已存在20年,这一期间ST公司的摘帽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盈余管理范畴中的资产重组和财政补助是大家熟知的摘帽方式,但公司成功摘帽后能否让公司经营状况真正得以改善是值得探究的。除了主板市场外,2014年股转系统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新三板"上市的公司被ST后如何摘帽与其后续经营情况也值得研究。通过概述ST与*ST公司摘帽条件,并用具体公司案例阐释不同摘帽方式与剖析其未来持续运营能力,对投资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股票市场退市机制对公司治理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在无退市机制以及目前退市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需要,针对我国股市目前退市机制的缺陷,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证监会出台了ST制度,ST企业和*ST企业为避免被暂停和终止上市,进而采取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摘帽"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ST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企业为避免被暂停上市或退市,应当采取内部根本治理措施,以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姜云奎 《北方经贸》2007,(2):100-102
本文以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群体——ST公司为研究对象,以76家ST公司更换经理人员为研究样本,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ST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更换与公司业绩、股权结构、审计意见类型及公司已上市年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更换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国有股所占比重负相关,与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已上市年限无关。最后,本文对如何强化和完善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机制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沪深两市中存在上百只ST或*ST的股票,其中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自身努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脱星摘帽.但很多公司利用原来退市政策的漏洞,长期挂在ST板块,更有一些长期停牌,成为“僵尸”公司,市场上更是利用这些垃圾公司壳资源进行投机式的爆炒.针对这种情况沪深两市出台了退市新规.本文对比了新旧政策的不同,指出了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新规的进步、不足及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退市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沪深两市ST公司2007年和2008年非经常性损益分析发现:非经常性损益比重和结构、来源与现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及转板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扭亏无望与有希望扭亏的ST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上态度存在很大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对ST公司扭亏为盈起到了重要作用;监管部门的规定对ST公司行为起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两方面视角深入分析2012年退市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其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并研究探讨出2012年退市制度变革会对ST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起到一定有效的治理作用,但对其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治理效应可能尚未体现。因此我国退市制度仍需积极消除有关诱导因素,并进一步增强实施有效力度。  相似文献   

13.
胡燕 《商业会计》2012,(17):48-49
新的《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一个重大变化是借鉴国际惯例设立了破产重整制度,为面临破产企业摆脱困境、偿还债务并重获新生提供了法律保障。上市ST光明破产重整案是新破产法实施后重整成功的上市公司之一,本文拟分析该重整案例的基本特点,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司重整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上交所推出新版退市制度,其中增加了净资产、营业收入等五项指标,较以往的退市制度有了不少改进.但是两年过去,仅有长油航运一家公司退市,新退市制度执行效果不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针对退市新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予以应对.上市公司厦华电子通过大股东非公开增发、重组承诺来进行“净资产管理”,从而避免被“ST”以及退市.  相似文献   

15.
鄢波  杜勇 《北方经贸》2010,(2):78-80
从ST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提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论证新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对ST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新减值准备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胡安冉  孙云 《商》2012,(24):91-91
本文利用2010年股票市场上6家ST公司以及4家已经上市并正常运行的公司财务报表的数据为研究素材,利用因子分析,为评价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建立了logistic模型,并利用实证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董影  张超慧 《现代商业》2023,(1):121-124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规则自从1998年的初次修订并实施以来,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其股票上市规则的不断修订,直到2022年1月的再次修订并且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逐渐增多,这也就符合了我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以此来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我监管的规则,从而也就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自2022年退市新规颁布并实施以来,拉夏贝尔是第一批因存在财务问题而进行强制退市的公司。而且,该公司是我国的第一个“A股+H股”的上市公司。所以,该公司的退市原因及其退市后所造成的影响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证券市场盈余管理问题备受关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但随着2020年12月沪深两市颁布的退市新规,增加组合类财务衡量指标等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旨在更加严厉规范我国的退市制度,清理市场上的僵尸企业.文章主要以制造业A股非ST企业为研究样本,进一步研究盈余管理方式之一——非经常性损益对其近五年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制造业的经营管理及退市新规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供相关的管理者和监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熊回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1):108-109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面对退市风险,这些上市公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扭亏为盈,从而"摘帽"。通过ST国药案例,对其为扭亏摘帽而进行的重组战略作了全面探讨,为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退市风险制度的存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扭亏为盈的行为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2008年上证A股26家*ST公司,将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及整体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债务重组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在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中起到广泛且重要的影响,且非经常性损益整体金额对*ST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