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世界贸易组织8月31日授权欧盟等8个成员对美国实施贸易制裁,作为对美国迟迟不肯废除被世贸组织宣布为非法的《伯德修正案》的惩罚。根据世贸组织授权,欧盟、加拿大、韩国、日本、巴西、印度、墨西哥和智利可对来自美国部分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其数额相当于美根据《伯德修正案》对外国公司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总额的72%。欧盟贸易委员拉米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希望美国尽快废除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以避免受到制裁。在世界贸易组织授权欧盟对美国进行贸易制裁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言人克里斯托  相似文献   

2.
卫红亮 《现代商业》2008,(8):252-253
2000年美国通过了<2000年持续倾销与补贴抵消法案>,即所谓<伯德修正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要求美国海关将征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款分配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国内企业,而不是全部上缴财政部.此法案刚一通过,就遭到了美国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在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定<伯德修正案>违反了<反倾销协定>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情况下,美国于2005年废除了该法案.本文通过该法案的产生,后果及废除从深层揭示<伯德修正案>与倾销及补贴的关系,指出<伯德修正案>实际上支持的就是一种进口替代补贴.而这种补贴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是被严格禁止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碳关税     
碳关税,简单来说是一国对一些进口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征收碳关税的对象是那些在国内没有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和存在绝对意义的能源补贴国家的出口产品。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  相似文献   

4.
碳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种,最早由欧盟提出,意在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碳关税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国家课征进口税,确保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成员国产品免遭不公平待遇。美国于2009年提出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开征碳关税,并逐渐成为各方的谈判筹码。  相似文献   

5.
<正> “伯德修正案”(Byrd Amendment)又名“2000年持续性倾销及补贴补偿法案”(Con-tinued Dumping and Subsidy Offset Act of 2000,英文缩写为 CDSOA),由参议员罗伯特·伯德提出,美国国会2000年第106次会议通过,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10月28日签署公布,美国法典编号106—387。该法案作为美国农业与食品药物拨款法的一部分,被增补入美  相似文献   

6.
瞿婉霞 《商》2014,(3):204-205
自《京都议定书》之后,气候问题开始提上各国议事日程,碳关税政策的出台则成为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间博弈对发展中国家设立贸易壁垒的手段之一。2009年美国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拟从2020年起对“高碳”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举必将对中国造成冲击性影响,本文将由此入手来分析美国预征碳关税对湖北省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并作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竞争性补贴时代的到来。除了进口替代补贴的内容,《通胀削减法案》充斥着大量可诉补贴,其之所以未招致其他成员在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申诉或采取反补贴措施,是因为补贴规则的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为可诉补贴的违法性认定留下了模糊空间。鉴于先前我国补贴制度被指责违法的先例并不罕见,在面对各国纷纷出台高科技领域的大力度补贴法案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补贴的合法性性质,探寻补贴法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严格摒弃禁止性补贴的同时,于补贴的灰色地带探寻中国补贴政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欧盟对美国挥舞多时的制裁大棒终于落了下来! 由于美国迟迟未能废除为本国公司提供出口补贴的《外销公司法》,欧盟自3月1日起开始对从美国进口的1600多种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这是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授权下首次对美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30年的笔墨官司 细算起来,欧美双方就《外销公司法》的争执已经有30余年,笔墨官司打了好几轮。 世贸组织早在2D02年8月就作出要求美国废除此法的最终裁决,并认为欧盟有权对其进口的美国产品征收  相似文献   

9.
WTO观察 DSB裁决:美国须在12月27日前修改<伯德修正案> 根据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仲裁员13日颁的裁定结果,美国必须在DSB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之日起11个月内招待该机构就美国<2000年继续倾销和补贴补偿法>,即<伯德修正案>所作的建议和裁决.  相似文献   

10.
芯片产业作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基石,是关乎产业成长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美国为保持其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领先地位,颁布了《2022芯片法案》。但该法案是否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颇具争议。《2022芯片法案》将存在财政资助和利益授予两大要素,构成补贴;从法案本身展开文本分析,美国芯片补贴措施将具备专向性;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和案例以及对《2022芯片法案》的分析,可以认定美国芯片补贴措施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2022芯片法案》在不久的将来,将确定地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在法律层面,我国届时可以通过将美国芯片补贴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国际法上的反制以及鼓励国内芯片产业自主创新等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举行的贸易政策审议(TPR)中,40多个成员争先恐后地在会议上发言,对美国的贸易政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炮火主要集中在美国几项不得人心的立法,例如《伯德修正案》、《反倾销法》、《生物反恐法》、《食品企业注册条例草案》、《进口食品提前通报法规》等,和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如农业补贴、频频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反恐为名的安全措施等等;此外,美国拒不执行多项WTO裁定和建议的恶劣表现也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欧盟委员会6月18日对美国众议院日前废除有争议的《外销公司法》的行动表示欢迎,并期待尽早结束由此引起的欧美贸易争端。美国参议院已于今年5月11日通过了新的减税法案,以取代实施了多年的《外销公司法》。应欧盟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曾多次作出裁决,认定《外销公司法》为美国出口企业提供的税收优惠违反了世贸组织有关协议,构成非法出口补贴,并于去年5月授权欧盟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及与贸易保护相关的重商主义思想被越来越多提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拟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法案借环境保护之名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尤其是对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体现。以重商主义的视角对"碳关税"征收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峰 《消费导刊》2009,(24):24-2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通过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法案。本文在探究美国此举动机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施行这一措施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而针对这一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预警     
《进出口经理人》2008,(8):13-15
美国·儿童用品 儿童用品成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案关注焦点;加拿大·烟草制品 加拿大拟定烟草制品信息法规修正案;巴西·橡胶轮胎 巴西对我国出口机动小客车用橡胶轮胎反倾销立案调查;欧盟·铝箔 欧盟对我国铝箔发起反倾销调查;泰国·食品包装 泰国修订食品包装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磊 《大经贸》2004,(4):85-85
WTO 观察欧盟对英实施贸易报复由于美国迄今为止未能满足欧盟的要求,废除旨在为美国出口产品提供"变相补贴"的《外销公司法》,从3月1日开始,欧盟对美实施欧美贸易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对进口的约1800种美国产品征收高达40亿美元的惩罚性关税。素帕猜要求美国在多哈谈判中领头WTO 总干事素帕猜2月26日在华盛顿警告说,多哈回合谈判"面临更多的冲突和不确定性"。他强调.美国的领导对于世界贸易体系和谈判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7.
国外资讯     
《对外经贸财会》2007,(9):15-16
全球会计行业收入将加速增长;IFAC发布《从风险角度看内部控制》报告;欧盟建议继续对中国灯泡征收反倾销关税;SEC咨询委员会着手简化财务报告;萨班斯法发起人认为法案微调有利中小企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世贸组织裁定美国钢材关税违规之后,欧盟很快做好了报复美国的准备,同时,欧美在出口补贴问题上的争端也达到了紧要关头。  相似文献   

19.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29日欧美可能联手申诉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多数欧盟成员国要求欧盟考虑就中国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世贸组织(WTO)提起申诉。一名欧盟官员2月28日表示,欧盟可能与美国联手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  相似文献   

20.
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要求从2020年起尚未施行碳减排的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时必须购买"国际储备配额",虽然此法案全文没有"碳关税"一词,但美国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