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时期,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日益增多,如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化解劳资矛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江苏省海安县结合本县工作具体实际,不断创新维权机制,拓展维权渠道,使大量的劳资纠纷解决在基层,  相似文献   

2.
劳资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雇佣关系,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双方之间产生矛盾。本文对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自身等角度出发,提出缓和我国劳资矛盾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葛冰筱 《时代金融》2014,(9Z):215-215
劳资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雇佣关系,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双方之间产生矛盾。本文对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自身等角度出发,提出缓和我国劳资矛盾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运行的最基本关系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常常发生劳资关系矛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资矛盾做了深刻剖析,分析了社会发展对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博弈展现出的新的趋势,实现劳动关系和谐首先还要强化政府的支撑力度,逐步建立以个人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劳动与资本深度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周绪萍 《时代金融》2013,(20):152-153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劳资管理的困难会进一步加深,劳资矛盾也会进一步恶化,如何改善劳资管理,降低甚至化解劳资矛盾就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只有在认清当前劳资管理的现状,查找出问题所在的基础上,才能寻找到解决劳资管理问题的办法。本文试对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劳资管理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关系内部两个利益主体身份日益明晰,双方的利益差别与矛盾日趋激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时间、报酬、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安全卫生、奖励与惩处等引发的劳动争议频繁发生,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就会转化成对抗性矛盾,给经济和社会造成破坏性后果.  相似文献   

7.
公维玲 《中国外资》2011,(20):173-173
本文分析了当今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作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如何树立"和谐"执法、"柔性"执法的理念,为劳动者"依法维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应对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劳资新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当今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作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如何树立“和谐”执法、“柔性”执法的理念,为劳动者“依法维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应对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劳资新状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深化体制与机制改革,劳动争议日益增多,劳动仲裁.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实施有效的劳动争议预防,防患于未然,力争把争议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员工队伍,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社会形象,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3月31日发生的“东航返航门”事件遭到了社会舆论普遍质疑,引来网民的灌水拍砖,航空公司与飞行员之间的劳资矛盾由此浮出水面。而近期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航)与9名飞行员的劳动合同纠纷,更是一个佐证。事实上,近年来航空公司与飞行员之间因辞职等引起的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有报道称,我国1万多名飞行员中,有200多名飞行员涉及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生产要素内部配置结构调整对边际产出弹性影响为基础,建立包含生产要素内部配置结构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区域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比例的增加能提升资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弹性;区域内资工业企业比例的增加能提升劳动力边际产出弹性;政府科技资助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需要政府科技资助形成一定规模;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政策建议是: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扩大政府科技资助规模,优化政府科技资助结构;有效引导高素质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12.
Currently, China faces the dual pressures of finding ways to address the unst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rising labor costs.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re concerned about how to perfect the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factors input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adapt to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capital-labor ratio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P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increases the capital-labor ratio of heavy pollut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is conclusion is still robust to parallel trend tests, considering sample selection bias, random factors, as well as expected effects. Enterprises response to the new EPL by increasing capital factors input and hiring high-skilled labor,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hypothesis and reflects the views of Karabarbounis and Neiman (2014).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capital deepening o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heavy-polluting manufacturing firm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PL can facilitate the reduction of enterprise's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劳动力成本的涵义却还缺乏相对一致合理的共识。文章根据对现有文献关于劳动力成本概念研究的梳理,指出理解劳动力成本的涵义应该立足雇主的立场,要覆盖从劳动力同企业结合到分离全过程中企业为维持生产经营,在招用、使用、高用、退用员工过程中所承担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成本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刘晓光  刘嘉桐 《金融研究》2020,483(9):117-135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别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劳动力成本代理指标,通过考察企业是否需要银行贷款的自主决策与贷款可得性两方面信息,甄别企业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贷配给,进而系统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成本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受到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信贷对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筛选效应”;第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和自我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不仅会受到更高的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还会受到来自自身的信贷约束,形成双重“筛选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较高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显著缓解“筛选效应”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晓光  刘嘉桐 《金融研究》2015,483(9):117-135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别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劳动力成本代理指标,通过考察企业是否需要银行贷款的自主决策与贷款可得性两方面信息,甄别企业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贷配给,进而系统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成本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受到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信贷对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筛选效应”;第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和自我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不仅会受到更高的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还会受到来自自身的信贷约束,形成双重“筛选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较高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显著缓解“筛选效应”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尹力博  魏冬 《金融研究》2022,500(2):117-134
本文选取中国沪深A股2002年至2018年的季度数据,从公司层面考察了劳动杠杆(由劳动力成本粘性特征导致的企业利润变化率大于产出变化率的经济现象,可理解为不考虑固定成本时经营杠杆的特殊表现形式)对股票截面收益率的定价效力。结果发现:(1)劳动杠杆对截面收益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高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低于低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2)该影响在控制了公司特征后依然显著存在;(3)该影响在不同经济周期下表现不同:在经济下行期,负向定价效力更为明显。进一步地,本文通过生产率冲击和工资冲击这两个风险来源探究了劳动杠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杠杆一方面通过生产率冲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资冲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后者的影响程度显著强于前者,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相关结果能够为公司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理解劳动杠杆的定价机制及相关投资策略的制定和风险管理等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申丹琳  江轩宇 《金融研究》2022,507(9):152-168
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研究了社会信任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社会信任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相关关系在融资约束越强以及代理冲突更严重的企业中更显著。同时,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大,社会信任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此外,社会信任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降低劳动投资不足,且对雇佣不足与解雇过度两个方面都存在抑制作用。本文丰富了社会信任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信任在企业劳动投资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劳动投资效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221万条企业面板数据,采取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在基于生产函数推导出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机理后,以企业职工人数和企业所得税有效税率等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用工具变量集解决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降低企业所得税有效税率会增加企业劳动需求,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需求影响最大。因此,为了促进就业,应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特别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  相似文献   

19.
马慧  陈胜蓝  刘晓玲 《金融研究》2022,508(10):153-169
本文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情境,考察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对企业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在改革后高技能劳动力增长显著更多、高技能员工在全体员工中占比显著提高。机制检验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通过加大企业的先进机器设备投资及研发活动进而影响了劳动力结构,特别是对改革前信贷可获得性较低或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更明显,这使担保物权制度改革、资本技能互补及企业劳动力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得以进一步增强。横截面差异检验发现,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企业以及成长机会较高企业,其劳动力结构更可能受《物权法》影响。最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能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及盈利能力。本文从劳动力结构视角为识别《物权法》实施后果提供了证据支持,对于理解法律制度建设的经济效益、破解我国劳动力市场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法国政府非常关注和推进青年就业政策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青年失业问题更为突出,高福利政策加重企业负担并导致企业不愿雇用青年人。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与法国经济发展之间也不协调;法国青年就业政策选择的视角存在一个转变的过程,这就是从最初的努力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视角,转变为通过给企业提供比较宽松与自由的雇用环境,刺激企业尽可能扩大雇用规模以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视角;法国青年就业政策改革所面对的主要阻力是法国社会始终把劳动权视为神圣权利,这不利于法国青年就业政策的改革。完善的劳动法典成为法国劳工维护劳动权的法律武器,也逐渐成为劳工对抗政府就业政策改革的政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法国社会改革不断引发的罢工与示威运动,也增加青年就业政策改革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