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瑶  吴灵均  冯晶 《致富时代》2011,(4):187-188
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我国海南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利用依存度对我国海南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表明海南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但海南历史上经济增长并不完全依托对外贸易,且海南地区进口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贸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崔丹 《商业科技》2014,(19):267-26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被誉为“中国奇迹”,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却逐渐受到质疑。自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界谈论的热点。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入手,主要从财政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合理得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都较以前有了很失的提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时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总结二者关系,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为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金融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沈吴驹  黄兰 《消费导刊》2011,(11):36-36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业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弊端显露无疑。我国房地产业如何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观念,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众多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 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异常迅速,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成为世界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综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视角,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内生增长理论逐渐取代其他研究视角,成为考察经济增长动力的主流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知识进步、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对现实指导意义更强大。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启示: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完善促进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基础制度,积极吸引FDI,加大对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  相似文献   

8.
何莹莹 《现代商业》2013,(32):82-8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对实现我国经济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贸易的增长方式展开讨论,首先明晰了我国经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路和意义,对我国传统经济建设中制约增长方式转化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外贸企业改革、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档次以及改善投入产出结构等方式,最终实现我国经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与改变。  相似文献   

9.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是利用外资的目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增长内容和增长机制,利用外资要适应经济增长内容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增长机制运作的要求,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负效应,正效应是主要的,负效应是次要的,但应有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增长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流通效率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作用存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流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以及流通效率较高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效应更强,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提高数字研发创新能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升流通效率,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1.
熊瑛 《中国物价》2020,(11):19-22
本文基于2000-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检验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要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规模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坚持适度人口规模增长,保持人口活力,加大财政支出,保障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5)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居民消费低迷的制约,提高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弹性作用很大,但是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低于我国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必然放缓。本文通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研究分析,分析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消费不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世人瞩目。乐观的同时 ,我们看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看法也接踵而至。本文从理性对待这些不同看法入手 ,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所在 ,以及我们经济增长背后的种种问题 ,并提出要趋利避害 ,顺势而为 ,选择我们合理的发展道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切实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 ,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计量模型与经济学方法,运用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同时,本文对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文娟 《现代商业》2011,(18):172-173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而由此引发一批新产业并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从动态的角度,通过论证其"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论证了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本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把中国经济推向另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贸易》2011,(12):18-18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  相似文献   

17.
刘增恒 《财贸研究》1997,8(1):21-24
<正> “九五”期间及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能牵动全局的主要课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进口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通过进口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来说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阐述了我国进口的现状及对我国进口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本、制度、技术和政策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不相同。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对于农业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没有统一结果的。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实 《致富时代》2010,(3):41-41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县域经济能否健康、快速的增长将关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正因如此,县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众多学者主要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多个角度研究县域经济的增长。该文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