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5,(28)
本文通过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介绍和研究,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探讨,并利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比较优势模型用于对安徽省粮食作物4个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安徽粮食作物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三大指数对中国小麦划分的六大区域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得出西北地区三大指数均较高,华北地区波动幅度不大,华东地区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对影响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小麦使用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小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提出适合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蜂蜜出口美国的区域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蜂蜜出口美国的状况,比较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和“区域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在针对单一出口市场时的准确性,并测算了我国蜂蜜出口美国的“区域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对比分析了主要对手的竞争力和我国蜂蜜出口美国的比较优势。根据分析的优势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竞争力指数研究广东省对外贸易行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从广东省比较优势的基本格局和具体行业的竞争力情况两个层次的分析表明,广东出口结构和加工贸易有紧密联系,比较优势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劣势的是农林业、矿业和一些重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但应投入更多的知识含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由于地区条件的气候差异,农作物种类较多但差异较大。为了实现农作物总体水平的增长,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和重点地区上。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定了河北省各地区1993-2006年主要农产品的综合优势,并进行相对优势比较,对生产结构提出建议性的调整方案。可以看到,河北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结构调整,以发挥农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美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美国服务贸易相对中国总体优势略有下降,但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仍然保持显著的优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可望得到较大的发展。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理论曾对我国各地区出口导向型的开放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的贸易格局似乎难逃"比较优势陷阱"的怪圈。本文以比较优势、贸易条件、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黑龙江省现有的比较优势、贸易条件以及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统计方法对比较优势、贸易条件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中,服装类商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钢铁和农产品的比较劣势相对明显;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并未出现比较优势陷阱的总体特征,但服装类商品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严重威胁,机电类商品掉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可能性则较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测算我国服装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得出结论:我国服装业仍具有强烈比较优势,但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弱化趋势。在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业出口同时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本文就此提出了服装业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间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规模优势指数。是指某一地区某时期的某种作物的面积与该地区所研究作物总面积的比值和同一时期上一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该指标主要测试该地区农产品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七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比较和部分国家(地区)部分产品市场份额变化的比较揭示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可以在国际间实现梯度转移,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因此,充分利用、创造和提升比较优势是各国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劳动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下降,劳动资源规模优势在弱化。我国劳动资源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正是产业分工低端劳动资源过剩和产业分工高端劳动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体现。贸易条件的恶化和长期坚持比较优势战略产生的产业刚性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升级,比较优势战略不再适合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英军  张立娜 《商业研究》2011,(11):161-168
选取"金砖四国"1994-2009年相关数据,本文采取只考虑出口因素的RCA指数和同时考虑进出口因素的RTA指数,对比分析了金砖四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从总体比较优势及分部门比较优势两个层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印度的服务贸易总体具有比较优势,其他三个国家都不具有比较优势;"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分部门比较优势状况差异较大;人力资本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均GDP并未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增加值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有正向效应;此外,货物出口和吸收FDI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效应在不同部门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与东盟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所在,并测算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整体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中不断提升,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成为评价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RCAS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从服务贸易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步明显,但是比较优势仍然较弱;从11项主要服务部门来看,我国在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用和特许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但都同时存在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均为逆差、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出口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竞争力指数对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贞妍 《商业时代》2012,(16):43-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服务贸易作为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和韩国同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彼此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此背景下,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中韩两国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各自服务贸易的特征及问题,并且分析两国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和其他主要钼产国的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I)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源于我国在钼资源的要素禀赋和钼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我国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直是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至关重要。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总结与分析,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应按比较优势发展,而国家以竞争优势为主,辅以比较优势取得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新疆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优势和周边国家旺盛的市场需求正逐步被东中部地区的企业看好。因此,文章从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新疆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最终对如何发展新疆的对外贸易给出了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